(1)
最近,跟兩個朋友聚會聊天。朋友小A在一個大型互聯網公司做運營,正想要在職場大展拳腳。而老K剛升任了部門經理,開始作為一個領導者,管理團隊。
小A愁眉苦臉,跟我們抱怨:
“老板拋出一個很難辦的問題給我,可我不知道怎么辦。我能說不知道嗎?我說不出口啊,我得想一個解決方案給他!”
老K一臉同情,我也差不多:
“下屬來問我應該怎么辦,其實我也不知道,但是又覺得有責任告訴他辦法。而且要是我說不知道,那我多沒面子啊!”
我問:“那你們現在進展順利嗎?找到辦法了嗎?”
A、K:“還沒有…”
我:“......你們對自己下手夠狠的啊”
發現沒有?發現我們遇到的大部分問題之所以卡住動不了,其實都是卡在了自己身上?!氨扑馈弊约?,又是何苦?
小A和老K遇到的問題其中隱含了一個共同的難點需要突破:那就是——不愿意承認“我不知道”,而又不愿提問,跟團隊共同解決。
(2)
為什么我們不愿提問?
《探詢式領導》中經過調查統計,得出以下四類原因:
●我們不愿提問,是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
●我們在很多情況下太著急了。
● 由于缺少經驗、培訓機會、榜樣的示范我們往往缺乏提問和回答的技巧。
● 我們所處的公司文化和工作氛圍不歡迎提問,特別是提出挑戰已有慣例和規章制度的問題。
第一,自我保護。
人性都是趨利避害的,所以會自我保護。中國的傳統思想,領導者應該無所不能,要不就會在下屬面前很沒面子;顯得自己很笨、或者讓人覺得自己不合群。
所以,大家漸漸習慣了不提問。更甚至不懂裝懂。但實際上,不提問危害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回避問題就等于放棄了一個學習機會。
第二,太著急。
我們急于完成一個任務,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探索更好、創新的解決辦法。
但實際上,提問不僅可以分享信息,還可以分擔責任,分享成功之后的收獲。如果你想要你的團隊能夠在關鍵時刻幫你緊急降落的話,那你最好的做法就是跟他們一起起飛。
第三,文化氛圍不允許。
家庭、學校、企業都在教育我們不要問那么多,只管乖乖聽話、老實干活就好,導致了我們現在的提問無能。
第四,缺乏提問技能。
這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相對于不敢提問,更多的情況是提出的問題不好,反而變成了追究責任,導致對方的對抗情緒和陷入解釋辯護的狀態,使情況更加惡化甚至會導致關系的破裂,后果很嚴重。
因此,什么樣的問題是好問題?如何提出一個好問題?掌握這些提問技能就變得尤為關鍵。
這四類原因綁住了我們大部分人的手腳,“逼死”自己。
(3)
怎么能把自己從枷鎖中解救出來呢?
第一,針對前三類原因,我們需要扭轉認知。
跟我們很多人一樣,小A和老K是典型的答案式思維,遇到問題就想趕緊給出答案。但問題在于我們現在身處一個易變、難以預測的、負責的和模糊的VUCA時代,已經沒有人可以一個人掌握所有解決問題的知識和信息,從而直接給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這是時代進步的代價,我們不能像古人一樣,直接從懷里掏出錦囊:哇,妙計,原來這就是解決方案。我們必須承認受個人經驗局限,確實存在未知的領域。
這時候如果還不能坦誠的說“我不知道,大家能幫我想想嗎?”,那后果就會是把所有的問題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解決的責任也全部落在自己一個人身上,不但會把自己累死,而且把猴子全部背在一個人身上也會有很大的風險,問題不能快速有效的解決。
因此,我們必須轉換思維模式:從答案型思維轉換到提問式思維。
第二,針對第四類原因,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提問技能,來提高自己的能力,擴展思維的邊界。
也許你會說提問誰不會啊,這還需要學習嗎?
(4)
當然,我們自以為會說話都會提問,但是我們通常提出的是不好的問題。問了之后后果很嚴重。
在《探詢式領導》中,總結最好不要問的三類問題:
第一類,去能的問題,也就是可能會打擊別人自信心的問題。
比如:
* 你怎么這么笨?
* 別人都可以做到,為什么你不行?
* 你怎么連這都不懂?
* 為什么沒能趕上進度?
第二類,誘導式問題。也就是說帶有暗示答案的問題,通常是一個反問的形式,實際上不是一個問題,卻像套著羊皮的狼一樣,偽裝成問題的樣子。這類問題的壞處通常是會破壞雙方的關系。
比如:
* 爸爸跟兒子說“你想上床睡覺了,不是嗎?”
* 妻子跟丈夫說“你不認為這是你的錯嗎?”
* 上司對下屬說“團隊里的其他人都認為這次的錯誤是小王導致,你覺得呢?”
第三類,復合式問題,這類問題的特點是連續提問,一口氣問了一連串的問題,尤其當這些問題都是封閉性問題時,就很像警察審問犯人的感覺了。
比如:
* 昨天的這個時候你在哪?
* 跟誰在一起?
* 在一起干嘛了?
* 什么時候離開的?
這三類提問形式,既沒有獲取信息,也沒有激發對方的創造力來解決問題。沒有達到我們提問的目標。
所以,從成果的角度評估,這三類提問是無效的,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問題。以后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有意識的避免使用這3種無效提問。
(5)
怎么提出好問題?
第一,明確提問的目的,換位思考,提一個開放性問題。如果是你的話,什么樣的問題會讓你深入思考、并且賦予能量。
第二,仔細傾聽,不要急于否定和打斷,世上并沒有對錯,只有立場和觀點。然后基于前一個提問或者基于對前一個提問的回答再來進行提問。
第三,對于對方的回答做出進一步的澄清和確認。比如,你的意思是。。,我理解的對嗎?
舉個栗子:
老K作為部門經理,想要了解本次產品上市活動的進展,確保圓滿完成。
[提問的目的]:針對本次產品上市活動,了解進展,確保圓滿完成。
[想讓對方感受到]:我尊重他的意見?看重他的想法?被關注和認可。
[提問]:1)本次產品上市活動現在進展還順利吧?/2)有哪些事進展順利呢?/3)你還需要哪些支持和幫助?
(6)
通過對比兩種提問的方式,達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去能的問題會打擊對方的自信心,引起防衛心理,甚至使對方進入到反抗狀態,逃避責任,最終也解決不了問題。
賦能的問題可以激活個體潛能,發揮團體創造力,為了共贏互利的目標,群策群力的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要有智慧來分辨賦能和去能的問題,好的問題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大家可以在實踐中體會,一般來說,好問題一定會引發深入思考、跳出思維局限。
提問的關鍵點在于要結合具體的情境,我提出這個問題要達到什么目的。
(7)
小結
我們必須改變思維模式,勇于提出更多問題,并且要努力提出更好的好問題,賦能團隊和激活個體的問題。
首先,敞開自己的心胸,承認未知的存在,接納自己的未知。
其次,轉換提問式思維,打開學習雷達,保持時刻學習的心態。
最后,不斷積累,擴容硬件(知識、經驗)+升級軟件(思考方式、思維模式)。
讓你的人生從此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