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鬼箭羽”的名字時,覺得這味藥一身俠肝義膽之氣,與其破瘀行血、活絡通經之效倒是相符。等見到它的原植物時,便有幾分明白古人為其取名“鬼箭羽”的用意了。
1.植物來源
鬼箭羽為衛矛科植物衛矛具翅狀物的枝條或翅狀附屬物。
可能各個地方的叫法不同,其實它還有很多別名,比如說衛矛、神箭、四棱鋒、鬼篦子、四方柴,衛矛是較常用的一個名字。以干有直羽如持箭予自衛之狀,故又名衛矛。
鬼箭羽以衛矛之名始載于《本經》,列為中品。陶弘景云:“其莖有三羽。”《綱目》謂:“鬼箭生山石間,小株成叢,春長嫩條,條上四面有羽如箭羽,視之若三羽爾。青葉,狀似野茶,對生,味酸澀。三、四月開碎花,黃綠色。結實大如冬青子。”《植物名實圖考》收入木類,載:“衛矛,即鬼箭羽。
全年均可釆收,干燥后除去葉片,以帶栓翅的枝條入中藥。優等品用枝者以枝梗嫩、條均勻、翅狀物突出而齊全者為佳。用翅狀物者,以純凈、色紅褐、無枝條、無雜質、干燥者為佳。
2.臨床應用
周仲瑛周老認為鬼箭羽遍走上下內外,通行十二經脈。認為人之疾病無非氣血乖戾,就氣血津液而言,氣病(氣滯、氣虛)則血郁,血郁則滯而為瘀,瘀停則水津不能輸布,或燥熱外現,或痰濕內生。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對應用本品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嘗云:鬼箭羽通經脈、散瘀滯,疏利周身氣機,促使津液正化,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治療糖尿病(消渴),冠心病(胸痹)、類風濕關節炎(痹證)等病效果甚好,是理想的活血藥。 蓋消渴證多為陰虛燥熱,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深究之,乃津液不布而然,不少研究表明本病患者多有血瘀基礎(血液黏度改變及微循環異常等),津液不布實為瘀阻脈絡所致,故以本品通經隧、行瘀血、布津氣。——《周仲瑛教授用藥經驗拾零》
鬼箭羽味苦性寒,氣薄味厚,向以破瘀行血、活血通經之功,驗于臨床。朱老在長期實踐中,引而申之,認為鬼箭羽味苦善于堅陰,性寒入血,又擅清解陰分之燥熱,故對于糖尿病之陰虛燥熱者,每于辨治方中加用本品30g,能止渴清火,降低血糖、尿糖,屢收佳效。——《朱良春用藥經驗集》
3.小結
從去年冬天在煙臺山發現衛矛開始到現在,定期觀察了一年,終于集齊了春夏秋冬四季中樹的成長過程,觀樹真正的樂趣在于發現這些自然現象的過程,春天看到有小芽長出來時的驚喜,夏天發現花苞似開未開時的欣喜,秋天發現秋葉變紅時的歡喜,冬天發現紅果時的雀躍,越發覺得樹像人一樣,是有靈魂的,當你與它真實的接觸時,能夠真切的看到并感受到。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