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共享——讀書、思考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摘取最觸動我的部分,共享思考。
這次33本書的第15本書名字叫做《活出最樂觀的自己》,想要閱讀這本書的原因是似乎抑郁癥現在已變成了一種城市病,我們每天面臨的事情不僅是生活中的不如意,也有因不如意而積累在心里問題,學會自我疏導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的技能。
介紹一下本書的作者馬克·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博士,作為全世界公認的“積極心理學之父”,不僅開創了積極心理學,更為其構建了相當嚴謹且科學的結構體系。
由于阿貍最近在比賽,這次就寫的短一點。
習得性積極
無助可以是習得性的,積極的樂觀添態度也可以是這樣的,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要學會的自愈的能力。
不同的思維方式,決定我們最終不同的處理結果。
悲觀和樂觀最大的區別是,悲觀容易自己的成功解釋為環境因素,自己遇到的失敗統統歸因到一些費客觀的自身原因上去。而樂觀的人無論順境逆境都會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自己成敗的原因。
如何適時的樂觀和悲觀?
當我們遇到事情會產生負面情緒時,要樂觀的分析事情造成的原因,要盡可能對我們身邊的人保持樂觀。
我們保持悲觀的地方應該在我們做決策和有風險的事情時,能對事情有很好的估計。
簡單來說 樂觀對人和人相關的情緒。悲觀對事。
1.對悲觀的認識
2.覺察
3.冷靜,質疑真實性
4.學會反駁,檢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
事實上,這樣的思維模式,會讓你變得更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