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聚焦一點,一米寬深挖1000米的反木桶理論

以前上學,不管中學還是高中,老師都一在強調不能偏科,告訴我們一個木桶理論,一個桶能裝水多少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當時來說就是總分。

而在高考中,總分就代表著你到底能上專科還是本科,所以老師們一直在強調要平均發展,保持每門考到及格,只要及格,上個好點的大學基本沒問題。

這樣我們大多數的人都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要把精力發在多門課程上,平均發展才最穩。這個木桶理論造成的思維定勢對于自己畢業之后的工作影響太深,見到人都會說這也會,那也會,其實就是什么都不會,因為沒一個專業的。

就像一個運動員,如果每天的時間分成三份,練習長跑、游泳和舉重,各項運動都不錯,沒有短板,都能沖進奧運會前十名,但沒一項能拿冠軍。

比如現在這個移動電商時代,你覺得這也可以做,那也可以做,如果都去做的話肯定賺不到錢,因為都沒有深挖,更多的情況就是你根本沒有精力去同時做那么的項目!

所以一定得從木桶理論形成的思維定勢給跳出來,專一做好一件事,在1米寬的地方做出1公里深的產品。

晨興資本的劉芹曾說過:“我碰到過太多比我更聰明的人,不夠堅持,我碰到太多能力比我強的人,不愿意做小事。我過去十幾年其實每天都在做很小的事情,我只是連續做了十六七年而已”。

上述的話很好的解釋了1米寬的地方做出1公里深的產品。

那么什么又是“反木桶理論”?

木桶最長的一根木板決定了其特色與優勢,在一個小范圍內成為制高點;對組織而言,憑借其鮮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團的游戲規則,獨樹一幟建立自己的王國。在這個注意力的時代,特色就是旗幟,突顯才能發展。

上述是百度百科對反木桶理論的一段解釋,講的很高大上,但是對于我來說基本沒用。

我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選擇一個你感興趣的行業,努力深挖,持續的擴大自己的長版,對于自己不會的短板的全部交給別人來合作,若有效果,直接復制擴大做乘法。

按照算術來說就是:增加認知,聚焦一點做減法;加上微信上別人都不會的用戶思維以及核心用戶思維;業務拆分,不懂的找人合作;復制裂變做乘法執行一萬遍。

比如:如果公司財務不專業,可以聘用會計師事務所,如果人力資源不給力,可以聘用獵頭或者人力資源咨詢公司,如果市場公關差點意思,許多優秀的公關公司等著為你服務。

史玉柱也說過,不要所有環節都做,只做自己最熟悉的那部分,做的時候不要平均用力,只用自己最特長的那一部分。

你是哪種思維模式呢,是不想有短板的木桶理論,還是只專注于自己長處的長板理論呢,希望是后者,最好是后者。

歡迎留言討論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