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時正好下著雨,我跟兒子各自穿著雨靴、各拿著一把雨傘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老師。”一個大概讀五六年級的小男孩拿著一把雨傘,帶著一個更小一點的學生從自己身邊走過,跟自己打了個招呼。定睛一看,原來是自己教授過的兄弟倆——大宇與小宇也是步行著回家。
我們就這樣走在他們兄弟倆的后面。剛開始時,大宇一只手拿著雨傘,一只手搭在弟弟的肩膀上,盡量地讓弟弟靠近他以免淋到雨。盡管這樣做,小宇的書包還是被雨淋到了一些。
我心里正贊嘆著,作為大哥哥的大宇真會照顧弟弟小宇。沒想到小宇卻開始扭動身體,埋怨大宇拿著雨傘,讓他淋到了雨。結果不愿意哥哥拿著雨傘,直接將雨傘搶了過來,獨自走開了……
大宇立刻輕聲嚷著:“我也要雨傘,不然我會淋濕的。”聽大宇這么一說,小宇竟然加快了腳步,跑開了。我心里想著,只要大宇愿意,他是完全能夠追上弟弟并將雨傘拿到手中,兩個人再次一起走的。
可我的想法完全錯誤,小宇壓根就沒有讓哥哥跟他共撐一把傘的意思。急跑了幾步,轉過前面那個彎,不見了身影。
看他這樣,大宇只能沿著路邊的屋檐下追了過去。當我們也轉過那個彎之后,我看到因為沒有雨傘只能沿著屋檐下走的大宇,用兩只手搭在自己的頭上,盡管口里繼續咕嚕著,樣子卻并不怎么惱火。幸好,此刻的雨漸漸小了起來。
哦,這種情況大概是因為自幼爸爸、媽媽就教導大的應該讓著小的,久而久之便成為了一種習慣。大的照顧小的成為了天經地義的事情,而小的卻經常可以不顧大的感受,任意而為。偶爾小的還會欺負大的,因為每一次鬧矛盾,大人的第一反應基本上總是先批評大的。我身邊有倆孩的基本上都是這種情況。
在現實家庭教育之中,許多家長總是以一種固化的態度與概念去教導孩子,以至于出現了許多人為的不公。一如眼前的大宇與小宇,本來大宇拿著雨傘是有盡全力保護小宇的。可小宇只因覺得雨傘這么被哥哥拿著,自己會淋到一點雨就完全不予合作,獨自占有了整把傘,讓哥哥淋雨。這么做,小宇一丁點都不覺過分,而他已是一個五年級學生,已經過了懂得這件事情的應有年齡。
許多時候,家長就是這樣教導著孩子的,以至于孩子不能學會據于現實去處理事情。而實際上,大的并非就得一直讓著小的,除了小的在很小的年齡里,什么都不懂的那段時間里必須這樣做之外。隨著歲月年輪地不斷滾進,孩子應學會據于現實采取應有的反應,而不是讓大的一味忍讓小的。否則的話,小的不能學會體貼、尊重大的;大的則學不會據理抗爭爭取應有權利。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大的、小的都是一種傷害。
記得有一位朋友,她們家中姐妹、兄弟四個人,朋友最大。朋友清楚地記得小時候,只要弟弟、妹妹一吵架,第一個挨罵的人定然是她。管不好,父母會說:“作為大姐姐管不好弟弟、妹妹!還跟弟弟、妹妹一般見識!”不管了,父母會說:“看到弟弟、妹妹吵架了也不曉得管一管!”總之,朋友的感覺是,弟弟、妹妹怎么鬧都沒事,唯有不鬧的她最終會挨批。她說那時的感覺真的特別不是滋味,很恨爸爸、媽媽老以這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弄得自己在弟弟、妹妹面前一點長姐的威嚴都沒有。
“沒有了威嚴,又怎么能讓弟弟、妹妹信服自己,聽從自己的管理與勸解呢?”盡管事情已經過去了二十幾年,可朋友一講起這個,仍舊難以釋懷。
面對多個孩子,請父母們本著據于現實的理念去教導他們、引導他們學會據于現實做出反應,唯有這樣才能真正處理好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以及以此為基礎拓展出去的其他關系。而不是一味以“大的要讓著小的、照顧小的”概念去“規范”他們的言行,否則對他們任何人都是一種傷害——使得他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面對任何人都難以做出恰如其分地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