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怨女
作者:張愛玲
出版社:哈爾濱出版社2003年出版
這本書說的是一個小戶人家的姑娘出嫁到一個沒落中的大戶人家,嫁給那家有病又瞎眼的二兒子,在婆婆、妯娌、仆人、情人、兒子、兒媳和家長里短之中,在鴉片煙里,過完一生的故事
整篇故事的基調特別壓抑,沒有人是有亮色的,沒有人是真心快樂的,沒有人不是罪人,可是也沒有人不是受害者。對于老上海的規矩、排場、絲絲入扣的心理分析和邊邊角角的珠翠敗絮,都是描寫得入木三分
那些人也曾經活過,活得那樣沒有自我,但是也還算是活過,因為有一個叫張愛玲的人看到了,記住了,而且寫出來了,最后她自己也被人寫,被人懷念,被人研究,雖然可能是她如果在世也不愿意的。
聽蔣勛的說紅樓夢,他說最好的作者都是悲天憫人的,沒有判斷,沒有審判,只是寫出來有這么一種人存在,并且寫出來他們的可愛、可憐和可恨,不是說作者沒有偏愛,而是這種偏愛只是體現在更深入的剖析和悲憫,沒有其他的。說真的,人是沒有權利審判另一個人的,特別是針對這個人本身,而不是這個人做的事情。這么一想,對別人,對自己也就能寬容一些:如果要是放我在那個位置上,可能我會更不堪,誰也不必誰好多少,都是程度的不同,沒有本質的區別,這樣就不會對某些人有特別的崇拜,也不會對某些人有特別的鄙視,眾生平等,可以說是眾生都同樣不堪,也可以說是眾生都同樣的美好
這本書還描寫了空虛,極致的空虛,干什么都無法填滿的空虛,生命力本身要求終極的滿足和付出,但是用獲得來取代付出,總是好像和生命的本源背道而馳
張愛玲寫人真是厲害,一支筆,句句見血,比如寫到銀娣因為和小叔子有了情愛上的糾葛,怕小叔子說出去自己沒法做人,所有要懸梁自盡。張愛玲根本沒有寫到底自盡了沒有,前一句還在寫:
其實,她并沒有想到身后怎樣的情形——不愿意想。人死如燈滅。眼不見為凈。就算明天早上這世界還在這里,若無其事,像正太太看不見的姨奶奶,照樣過得熱熱鬧鬧的。隨它去,一切都有點討厭起來,甚至于可憎。反正沒有她的份了,要她一個人先走了。
然后下一段立刻就是:
綠竹簾子映在梳妝臺鏡子里,風吹著直動,篩進一條條陽光,滿房間老虎紋,來回搖晃著。二爺的一張大照片陪著黑漆框子掛在墻上,也被風吹著磕托磕托敲著墻。那會是他叫起來,把她救下來的。他死了,他也沒穿孝,因為老太太還在,現在是戴老太太的孝。她站著照鏡子,把一只手指插在衣領里挖著,那粗白布戳得慌。
十六年了。好死不如惡活,總算給她挺過去了。
就這樣一句話,就把人的十六年寫過去了。這比寫出來這十六年如何難熬還要狠,這十六年的青春,雖然說做什么都會過去,可是就只用四個字就能帶過,還是太慘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