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段時間,有一個帖子傳遍朋友圈,可能你也看到過,題目大概是類似于《生5個娃、上著班考上哈佛,全靠她的神級“時間管理術”》,女主是一位名叫吉田穗波的日本女醫生,她上著班生了五個娃還拿了哈佛的碩士學位。
這經歷太牛了,我剛聽說時驚為天人。正好也是我所感興趣的領域——時間管理,與此相關的信息我總是格外留意。所以,就特意詳細學習了她的具體方法。
順便說一下我的習慣,對于感興趣的內容,我不甘心滿足于僅閱讀微信端的碎片信息,擔心斷章取義會影響我對這件事的理解和判斷。總想找到更為源頭的信息——書籍,一來滿足好奇心,二來也為了獲得更為直接、真實的感受與理解。
就這樣,我讀了吉田穗波的這本書《就因為沒時間,才什么都能辦到》。沒買到大陸版,反而更喜歡豎排繁體的臺版,還要感謝老爸在我童年時培養我讀繁體讀本的興趣。
先簡要介紹一下吉田穗波的經歷:
2008年8月,她帶著一歲、三歲的女兒以及一個月大的新生兒,入學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攻讀碩士。拿到錄取通知書前,她是一名婦產科醫生,邊工作,邊帶兩個孩子,邊準備入學考試和申請,還懷著第三胎。她從2007年6月下旬下定留學的決心,要在2007年12月1日截止日期前提交申請,只有不到六個月的時間準備考試和提交申請。念哈佛期間生了老四,出版本書時老五出生。用她自己的話說,完全是“蠟燭多頭燒”的狀態,竅門只有一句話——“把所有逆境化為助力”。
看到這里,你肯定有著和我一樣的疑問:不會吧,她到底怎么做到的?
時間是唯一對所有人都公平的資源,不管是誰,每天都只有24小時。在時間長度相等的前提下,收獲、成就不同,取決于“時間密度即時間價值”的不同。正如本書封面上寫的,吉田穗波和大家分享的是“提高時間密度的33要訣”,分享她是怎么做到“蠟燭多頭燒”的。
這33個方法之間,有些講的是一回事,有些互相有重疊,有些是一個具體方法的不同方面。為了便于記憶和應用,我把它們總結成以下五個要訣:
要訣一:要and,不要or
誰的人生都不會只有一個目標、一個任務,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收獲滿滿。可是,一輩子太短,不夠一個一個串行實現,怎么辦?不知道如何取舍,怎么辦?
那就并行處理咯,最重要的目標都兼顧,多管齊下,把自己升級成多任務處理操作系統。
吉田穗波的秘訣正是:“越沒時間越讓人想做點什么,沒時間、諸事不順的'障礙’,反而是提升自我的契機。”,“明確你最想要的幾個支柱目標,讓它們一起來,想做的事統統一起進行,有時同時進行反而利大于弊。”
“不是因為某件事情很難,你才不想做,而是因為你不想做,所以變得困難。”——《死時誰為你哭泣》作者羅賓?夏瑪
回顧以往的經歷,我好像也經常是這樣的狀態:
越忙就越有斗志、越有動力,越閑就越懶散、越什么都不想做。
剛晉升到管理職位那年,也是備孕生老大,明明是最忙碌的時候,卻斗志滿滿地充實提升自己;生完老大、最忙的那幾年里,卻考出了在職研究生的學位,每年精讀近40本書;生完老二,在天天喂奶屎尿屁的瑣碎中,卻上線了微信公眾號,產假結束重返工作,格外忙碌,卻一年寫了50多篇文章共20多萬字。
如果我把這些目標順次鋪開,完成一個再開始下一個,肯定是達不到這樣的效率。
一個原因是那樣會缺乏斗志、因而缺乏加速度所需的慣性。我試過在一些長假里故意放松自己,不設定任何目標,有大把的時間,卻什么都不想做,或者是放任自己刷手機。不僅休息不好,而且由于虛度光陰而內心空虛悔恨。
另一個原因是多任務管理,反而有利于穿插各種任務,起到調劑作用,使得更充分利用碎片時間,有些任務之間也可以相輔相成。
比如,正因為有像瑣碎的家務事這樣“不得不做的事”,才要靠讀書寫文章這樣“想做的事”來解脫。正因為專心投入讀書寫文章這樣“想做的事”,家務事這樣“不得不做的事”帶來的痛苦才相形渺小。或者,在做家務事時,干脆放著自己喜歡的聽書或其它節目,來減輕痛苦。
所以,當你為幾個目標的先后順序猶豫糾結時,也來試試and策略吧!不過,要提醒的是:
不管幾個目標同時進行,當時當下,你只能專注于當前正在做的這一個任務。
要訣二:立刻行動,別想太多
吉田穗波說自己決定申請留學這件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周密計劃,沒有思前想后如果成功會怎樣、如果失敗會怎樣,需要付出什么、可能會碰到什么困難,幾乎是想做就去做了。這一股子“草率計劃、立刻行動”的沖動,反而是成事的秘訣。
要有先做再說的行動力,只要先動起手來,就會找出時間。
這里“草率計劃”的意思是說,有時想太多、計劃太周全,反而顧慮越多、拖延行動。在實踐時間管理的剛開始,我也走過先做詳盡計劃再開始的彎路,反而更慢到達終點,或者無疾而終。
這也就是我平時在實踐的“小步快跑”策略:先跑起來,再做調整。
其中道理很簡單:先啟動,才能形成慣性。從靜止到啟動的第一步需要最大力氣,一旦啟動,維持慣性所需力氣就小很多。
比如,還是用開公眾號這件事做例子,我在以前文章里提到過,如果我非要有一個詳盡計劃,等我自己的寫作水平、運營水平都達到專業水準再去做,可能這個目標很多年都實現不了。既然想做,就先邁開第一步,找找感覺,在做的過程中再去學習、調整和提高,也會吸引到同圈子的資源,當然比閉門造車、紙上談兵更有效。
開始行動時,給自己設定一個最后期限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不夸張的說,一個沒有最后期限的目標注定是實現不了的,工作中,我們在強調執行力時經常說一句話:A task won’t be completed until you schedule it.
吉田穗波說“臨陣磨槍的狂熱,是提升自我極限的原動力。”
我的相似體驗是:一件任務,如果離最后期限還很遠我就開始做,往往拖拖拉拉、沒有感覺、總是不能沉下心來進入狀態;如果有最后期限在不遠處盯著,我總能靈感迸發、突飛猛進。
但一些大任務又不能拖延,否則完不成的風險太大。我的應對策略是:把大任務分解,給每個小任務設定更近的期限。一個個小任務慢慢做,不求一次都做完,不知不覺大任務就做完了,否則它永遠是那個待辦清單里一想起來就頭疼的大怪物,你永遠找不出一次就能完成的整塊時間。
如果你就是很難邁出第一步,吉田穗波教我們的方法是:
張羅情緒,用情緒點燃斗志。發動五感,給自己對于要實現的目標更真實的感受。
比如我以前介紹過的,把年度目標做成圖形化的愿景板,天天抬頭可見,在腦海中憧憬將來目標實現時的畫面。
再比如,我大學畢業時來公司面試,就醉心于這里的優越環境、大家的流利外語、自信淡定的言談舉止、以及專業高效又友好的氛圍,暗暗發誓如果被錄用了,一定要珍惜機會,努力工作,讓自己更加出色。
同理,如果你的孩子目標是考入一所名牌大學,那就帶他去校園感受一下環境與氣氛,目標才能鮮活起來,散發誘人光芒。
對于實現目標,有時候,情緒甚至比計劃還管用。
要訣三:運用大石頭理論,善用零碎時間,提高專注力
時間管理的“大石頭理論”,相信大家都懂,即安排行程時,優先把時間安排給重要事件。
首先要清楚對自己而言,什么是“大石頭”,這個在以前的文章中已不止一次提到過,有興趣的話,推薦閱讀《把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
其次,在行動的時候,要能夠克服瑣事的干擾,給“大石頭”分配大塊時間,靜下心來專注完成。
初學時間管理時,往往會著眼于各種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方法。其實,如果省下的大把時間,用不對地方,也是時間的浪費。這就是吉田穗波說的:
“擠出時間做什么,比怎么擠出時間更重要。”
她從決定申請留學開始,就把日常行程調整為:每晚和孩子們一起早睡,凌晨三點起床,贏得三個小時的大塊安靜時間,專門用來做“準備考試”這件大事。
這點我有時候也做得不夠好,需要經常提醒自己,努力克服瑣事的干擾。
有時上班,明明有些重要任務,卻想著先把郵件清理一遍,好再安心、專注開始,常常一處理郵件就牽出一些小事,一上午就這么忙碌著過去了,也沒開始處理大任務。
周末在家也有類似情況,明明想著要寫完這篇文章或讀完這本書,卻強忍著先把房間收拾整齊了、把家務活都清理停當了,好再去心無旁貸的享受讀書寫文章的過程,結果已是周日晚上,疲憊睡去……
對此,我的做法是:必須忍受瑣事的干擾,把它們先放在一邊,命令自己的大腦在這段時間內先專注要事,然后把瑣事作為調劑在零碎時間快速處理,讓剛才過于專注的大腦休息一下。
吉田穗波還有一個方法是:“善用碎片時間“。
她說:“不要執著于一氣呵成,尤其一些瑣事雜事,不要集中在一起用大塊時間完成,善用零碎時間。將零碎時間用在應辦事項上,才能將完整時間拿來追求理想。如果非要等有了大塊時間才開始實現夢想的行動,就可能永遠也可能實現了。”
想了解更多關于利用碎片時間的方法,請參閱我的時間管理系列之七。
提高專注力,也是提升時間密度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
吉田穗波認為“有一張屬于自己的書桌”這點很重要——“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書桌,屬于自己的書桌是創造自我的世界,形成自我人格的環境。”
對于這點,我非常認同,一張書桌就是一個人獨立的精神世界,當你往那安靜一坐,就好似開啟了什么按鈕,進入了自己的世界,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外界的一起不再與我有關。至于書桌的款式顏色價格,并不重要。當然,如果能買到一張自己特別心儀的書桌,更能增加幸福感。(我就在今年年初淘到一張非常喜歡的Harbor House的書桌,買的時候還有個小故事呢,以后再來和大家分享。)
但是,我們的注意力又不能僅依賴于書桌,如果離開了書桌我們就不能安靜思考,那也是一個麻煩。要做的是,心里永遠有一張隱形的書桌,要能隨時隨地進入專注。古人所說讀書要“枕上,馬上,廁上”,不論是機場、銀行、班車、商店等等,只要有點時間,隨時隨地都可進入學習、專注狀態。在短暫的碎片時間里做完一點重要的事,創造一點價值。
如果你像我一樣,容易被一些瑣事所煩心,那也可以試試這個方法:把一些令你分心、煩心、郁悶的事項先寫下來,暫時放下,或者很快完成它們。為這些小事耗費的能量卻是很大的,影響對大事的專注程度。
要訣四:勇于求助,借助他人的力量
以上方法都是教我們如何安排任務更能創造價值,但任務總量并不減少。就像物質斷舍離一樣,我們不僅要”舍“,也要”斷“,即放棄一些目標,或者找人幫忙來代替我們完成一些任務。
比如,家務活可以借助于我們的社會支持系統,如父母家人來幫忙一部分,或者通過有償付出,雇用家政服務。
遇到困難時要懂得求助,對于幫助我們的人,要感恩,并記住人情、互助往來。
要訣五:定期給自己打雞血
吉田穗波的方法是:“適時的補充燃料,讓斗志持續燃燒”。
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經常給自己打雞血”,方法有很多,讀讀一些勵志格言、勵志書籍,看一些鼓舞人心的電影,和正能量的人聊天等等,或者,你也可以關注閱讀“讀步書林”啦,哈哈,自賣自夸一下。
當我們平時說起“打雞血”時,總是帶有一點諷刺和貶義。其實,適時打打雞血,確實是必要的,尤其對于還處在職業生涯上升期的年輕人。
這時,我想起《歡樂頌》第10集里的一幕,小邱遭遇白渣男,失業又失戀,買了一堆成功學書籍在看,然后安迪進來潑冷水,勸誡她不要看這些書自欺欺人。
當時,我的感想是:安迪是出于好心,也是基于她自己當前的閱讀水平和經驗,真誠對小邱提出忠告。安迪是職場精英,每天都要花兩個小時讀書,讀過很多書,顯然她和小邱的層次差別是非常巨大的,成功學的書籍,對她當然是無效的。
但人活一世,難免會遇見難關與困境,或處于還沒找到方向的發展早期,這時也適當需要一點成功學的雞血。雖然不一定提供有效的方法,但至少可以激勵士氣,讓你更有動力去改變現狀,而不是一味消沉;讓你更有韌勁咬緊牙關,挺住堅持,也許轉機就在下一個路口。其次才是尋求方法,慢慢提高自己的認知水準,脫離對成功學書籍的依賴。羅永浩在他的自傳《我的奮斗》也講過他早年的經歷,也打過成功學的雞血。
結語
讀完本書,我放下了原來對吉田穗波“神化”的印象,正如她自己所言,她和我們每一位讀者一樣,并不是天賦異稟、能力超群的人,她就是靠著這些方法,就真的做到了。只要真的下定決心,并且踏踏實實這么做,相信你我也都能做得到。
希望這篇文章能作為本書的導讀,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吉田穗波關于這些方法的使用心得,以及她在留學期間更詳細的經歷,還請閱讀書籍。這本書淺顯易懂,語言直白,不需很多時間就能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