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心理課既是心理團體輔導、同時又少不了課的意味。如果選擇一個可以控場自如、口若懸河的非心理背景講師,那我如今也不用頻繁的備課磨課,只要給教案,就能按要求很合適的上下來,但心理課永遠只是一個充滿游戲的思想品德課……如果選擇一個具有心理功底、經驗豐富的咨詢師,她/他能夠更好的感受每個孩子的感受,我不用再糾結如何解釋“他明明違反紀律,不罰他其他人還不反了?”這樣的疑問,但這樣的優勢下,也面臨著另一個挑戰:習慣平和、溫柔、陪伴的他們,如何去像老師一樣威嚴、感召、傳達……
一個周二的上午,一群初入課堂的心理咨詢師,湊在了一起,開始分享和反思這段時期各種的意外。已經過去了幾天,眼看就臨近假期,愜意的放空前,不妨也再來重溫一下那天積極輕松同時充滿著浸潤感的氛圍。
一、失敗的體驗
任何意外和失敗的體驗都會讓一個人印象深刻,這種深刻的印象也會成為一個人成長的契機。
討論的開始,就有一名老師率先來分享了自己失敗的體驗,甚至也提到因為那次經歷而特意找到自己的督導老師……站在講臺上,學生意外的多,回答意外的出乎意料,自己思路全亂,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說了什么……回憶起當時的細節,錯過了多少及時的回應,錯過了多少激發學生思考的契機……這就是那個老師整體的描述(當然,多少也有我自己的總結和概括)
老師也同樣分享了自己后來督導的經歷,好像是扣到了自己曾經的一個“情緒的扳機”,于是什么感覺都不對了。
“那周事情很多,準備沒那么充分”這肯定也是事實,但如果沒有那么點“運氣”的因素,也不會是當時的狀態。鬼使神差的,這件事就這么發生了,老師們也就此討論了很多……運氣使然的事情,大可不必那么糾結,只是恰巧我們遇到,反而給了我們一個積極的警示:更充分的準備不一定是為了避免意外,更重要的是當我們遇到意外時,能讓我們的自己更好的“穩住”。
繼續用當時的那句話作為結束:提一個滋養你的地方,能夠如此認真和反思,這正是你特別棒的地方!
題外:我老跟老師們開玩笑,大家多少都會掛在講臺上幾次,就會講課了,就像扔了一只靴子的笑話一樣,第二個靴子落了地,反而心理踏實多了~~
二、學生的意外反應
1.紀律的崩盤
第二個故事:上課的時候,孩子一做起活動可亂了,我在前面大喊大叫拍黑板也沒人聽得到……還有孩子上來跟我說:“老師,你這么管沒用!你把名字寫在黑板上,他們都怕那個,別說是我說的!”自己的課堂亂做一團,還被一個小孩子上來“點評和知道”了一下,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心理課收則死氣沉沉,放則昏天黑地的問題自始至終都在探討,收和放中間肯定還有一些空間,其中的重要拼圖就是規則,規則不僅僅是說說而已,同時也需要重復和訓練。老師們在討論紀律問題時紛紛提到了對于“課堂公約”的反復強調,也提到了強調的時機,方式:強調規則時要配以堅決的態度——和善并堅定。以積極的榜樣去引導他們做到——表揚做到的同學或是發起一個“迅速安靜”的挑戰。追問沒有被聽到的孩子的感受,用它喚起其他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重要的——他們亂實際上是他們的事,我們并沒有必要建立起是自己能力不足導致這些的一個聯結,雖然我們肯定要想辦法處理,只是如果自己先感到失落和自責,那你還怎么有能量去用規則告訴他們行為的不合適呢?
2.抗拒和挑釁
孩子上課懶得參與游戲,甚至臨上課時還故意讓老師聽到:“又上心理課啊?最討厭這個課了”,雖然后面已經用自己的方式化解了這件事,但同時這個例子也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了一下。
對于孩子,他的話未必是他的本意,背后的意義也許是希望被關注,也許是想傳達一些想表達的愿望……課堂上,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的孩子,經常會發出抗拒或者挑釁的信號,而這些信號未必是對抗,反而是希望拉近。很多老師紛紛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一個孩子開始怎樣怎樣,后來他的眼神慢慢多了些的柔軟的東西;下課后的一次聊天,再一次心理課時判若兩人……這些都是情感聯結的力量。心理課上的師生,不僅僅是知識發出點和接受點,更多是人和人情感的交流,情感聯結的力量,足以完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改變。
“每人的名字是有力量的,我每次必須要記住學生的名字,當你叫到他名字的時候,那個感覺對孩子來說絕對是不一樣的”——宣老師的分享。
題外話:我自己常對很多人說,心理課對孩子的影響比起怎么設計這些課,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這個課上是被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在這個課上是被接納,被滋潤的,這個前提才是心理課真正有效的關鍵。(當然了……課還是要設計和認真實施的,哈哈)
三、意外的變故
1.感覺被輕視
我們很重視心理課,覺得它有意義,很高大上。但似乎在學校那邊,就像是一個課外課一樣,不支持也就算了,可能偶爾還會被責問:下次不要拖堂,耽誤孩子上廁所……或者“看到我進班,屋里的老師連個招呼都不打就出門了……”老師們在這方面也開始了一些共鳴……我們如此重視的心理課,為什么被輕視。
我曾在學校任專職心理老師,因此可能這個話題更有發言權:直到今天,我也一直堅信心理課重要的意義,但我們也需要正視自己重要的程度,畢竟不要分,考試制度下,重要,但有限;另一方面,我們希望幫到老師,但也許老師并沒有接收到我們這種信息。她并非無理,但可能只是沉浸在自己擔心的那些事情里,來不及跟你去建立什么聯結。而這時,能夠做出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
一個老師,從來不主動打招呼,上課時坐在后面批改作業,看到誰的稍微違反紀律就直接把那個孩子叫過來批評一頓……這對于當時上課的老師來說,似乎是一種無禮的行為。但當鄧老師觀察一陣后,發現原來那個老師缺少經驗,太過擔心班里的紀律或者表現,所以刻意在“心理專家”面前展示自己班級優秀的樣子。只是那種展示反而幫了倒忙……老師都是善意的,我們也是善意的,只是有時候因為經驗和視角的原因,并沒有同頻而已……之后老師反而不去提班里的事情,偶爾一些問候,一些生活中瑣事的談心,慢慢一切進入了良性循環……這個過程中誰變了?是班主任放下了焦慮的心,還是鄧老師平衡了自己的心態?說不清。
2.下一節課的干擾
雷老師精心準備好課程,來到學校,突然發現今天因為學校活動,第二節課孩子們就要參加跳繩比賽,十幾個孩子參加,十幾個孩子要幫他們看衣服,還有要去加油的。雖說還有一節課,但是孩子已然按捺不住這種心情……課完全上不下去了!
作為心得的分享,那位老師自然成功的解決了問題。那節課本來的課題叫《學會拒絕》,目的是讓孩子了解有時候需要拒絕,同時需要學會在不傷害的前提下拒絕。要拒絕這件事已經是明擺著了——不上課,去準備比賽,那接下來就是學會如何合理的拒絕。于是雷老師讓每個孩子開始發言:給我一個理由,讓我放你們準備而不上我精心準備的課程。孩子們紛紛回答,越來越在點兒上,雷老師悉心的回饋著自己的感受……
對心理課的描述之一就是重目標,不重手段。明確的理解我這節課到底要干嘛,才能讓自己的課像一個不倒翁一樣迎接各種的沖擊~
題外話:我清楚目標的重要性,但目標清晰能夠帶來的力量,依舊是我難以想象的。
四、意外的傷害
1.課前的傷害
課前,一個孩子哭得稀里嘩啦。老師追問后才知道,他因為沒有寫名字,而卷子被撕的粉碎……其他孩子有安慰的,但是也有認同的(誰讓你不寫名字的)
當時宣老師的決定是,先放下本來要進行的課程,處理這個孩子的情緒,而且是帶著全班來做。隨著宣老師的引導,孩子們紛紛安慰,并且送上了積極的評價:他平常是我們班最熱心的人,他老幫著我們準備東西……那個哭泣的孩子,從一個本來可能會創傷的事件中走了出來……
有老師追問課程完成和處理意外的權衡時,宣老師分享的這個故事,她的解釋是:我的本能告訴我,這個就必須得管,那么大的一個情緒在那,什么都不做繼續上課我是做不到的。
2.課堂中的傷害
作為結束,我說了一個情景:孩子們相互分享,本來雖然已經強調了不能互相攻擊,但就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一個孩子站起來分享時語言攻擊了另一個同學,被攻擊的孩子趴在桌子上大哭。這時我們怎么處理?
那個孩子的情緒必須是被看到的,這是所有老師的第一反應,而之后,也許先去關注那個被傷害的,也許先去引導那個傷害他人的孩子,亦或是先點到,課后再做處理……每名老師都在課程進度和處理意外時做出了偏向后者的決定。這就是心理咨詢師的本能。
題外話:我相信每個咨詢師的本能,但我也的確看到過因為太擔心課程,而做出忽略這一決定的情境,在剛到一個陌生領域時,誰也避免不了太緊張而沒有過多的資源分配到其他人身上的情況,如果已經發生,那就只能靠反思和復盤,希望避免類似的事再度發生。
總結:
一上午將近三個小時,如果不是自己肚子不爭氣的叫起來,估計都意識不到時間流逝。
咨詢師們,或者說老師們都在分享著自己的心得和思考。正是因為他們是咨詢師,所以并沒有人會輕易放棄心理的方式而轉為“嚴與狠”的探索,我們依舊希望以溫柔并堅定的方式,傳達給每個孩子、每個課堂心理的味道。
最后,總結一下這次“意外討論”的收獲:
(一)時刻看到自己并且學會原諒自己
紀律也好,斷片兒也罷,其實更多來自于自己,對自我的覺察與調整,是我們最大的武器;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在努力的同時原諒自己當下的不足,給自己一些空間,反而會有更多美妙靈感的迸發。
(二)積極的期待與努力
以最合適的狀態看待自己,以積極的狀態準備自己,更要以最積極的狀態進行課堂的預期,也許那時你會發現——果然一切如此美妙。
(三)情感聯結才是心理課真正的力量
天時·地利·人和,也許天時和地利也許都是意外的溫床,但人和永遠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情感聯結的能力,使我們從咨詢的經驗中汲取到的最大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