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雙11,我從讀書小白,到讀書達人!

目錄.png

引言: 一日不讀書,好像缺了點什么

最近,我發(fā)現(xiàn),不知不覺中我養(yǎng)成了一個新習慣。

上個周六、日,夢想賦能班上海2期班開課。
作為班主任,我的“工作時間”是早晨8點起至晚上22點。
早晨8點到教室后,先布置教室。
然后是一天課程,晚上和同學們聚餐、團建。
22:00結束后回家。
在家里的時間,也只來得及做兩件事:洗漱和睡覺。

接著是周一工作日,
上午有外出安排,下午回事務所后,忙碌處理各種工作。
晚上做周末開班后的諸多資料整理。

到周二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些不對勁了……
具體哪里不對勁,也說不出來。

正好,有幾本新書快遞到手,
迫不及待地開封、讀書選片段、安排拆書日程。
直到四本新書都弄完,才舒了一口氣。
頓覺渾身舒暢!

這種感覺,
就像愛吃肉的男生,三天沒吃肉,終于吃到了肉;
愛吃甜食的女生,三天沒吃甜食,終于吃到了蛋糕。

我驀然發(fā)現(xiàn):讀書,已如同三餐一樣,成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這種變化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一切從2014年的雙11說起。

2014年雙11,我第一次買“閑書”

從小,我是個理科生,以花20分鐘解決一道數(shù)學應用題為樂。
語文雖也是優(yōu),只是我規(guī)規(guī)矩矩的按照老師的要求來學罷了。
作文算我的弱項,在狂讀了幾本“小學優(yōu)秀作文選集”之類的書之后,也能勉強寫出個“高分”作文。

畢業(yè)后,進入律所,讀的書也是法律工具書。
從來沒想過讀“閑書”。

我對“閑書”的理解,停留在小學時從新華書店里買的《卓越青少年的七個習慣》,以及包裝漂亮的四大名著。

2014年10月,我在一篇法律相關文章上讀到了一本臺灣出版的《圖解整理術》。遂怦然心動!
出于職業(yè)習慣,一番研究后,發(fā)現(xiàn)整理術很有趣,而且與筆記術密切相關,其妙無窮。而且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大陸——豆瓣上有很多整理術的書單。

恰逢雙11,我按照豆瓣書單,買了人生的第一箱“閑書”——關于整理術和筆記術的書,附帶很多暢銷書。

由此,開始了閱讀的征程!

2015年雙11,買書列入必購清單

如果問大家雙11買什么的話,想來很多女生會說買衣服。

我覺得雙11是個沖動消費的日子,還有很多不良商家以次充好,所以我很少在雙11買衣服。一般只會缺什么買什么,與平常無異。

2015年的雙11,我已經(jīng)成為上海喜樂分舵的教育長老,每一到兩周都會拆書。
我的習慣是:為保證話題新穎性,一本書只在分舵內拆一次。
所以,我需要大量的新書庫存。
雙11,成了囤貨的良機。

為此,2015年的雙11,買書是我當日最大筆的支出。

2016年的雙11,我沒有買書……

今年,隨著我個人影響力的擴大,一方面,周末有很多活動和安排,所以在分舵內帶拆的次數(shù)明顯減少(當然,也與我們分舵內拆書家的數(shù)量增多有關);另一方面,今年帶拆的書籍,因與出版社等機構合作,多為指定書籍。所以,不再為帶拆而買新書。

平時,若遇到某本書非常好,或者想讀某本書或主題的話,會隨時下單,不必等到雙11。

所以,今年雙11,我竟然沒有買書!!!

過去買書,多看暢銷榜、看銷量、看促銷。
而如今買書,看的是我是否需要,是否想讀。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讀書也已經(jīng)成為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結束語】

過去我讀書涉及領域頗廣,幫主有提醒說,可以確定專注領域了。可我一直覺得自己讀書時間尚短,恐目光短淺,定好領域后限制了自己。

今年雙11后,機緣巧合,我初步確定了三個專攻領域:法律、閱讀(學習)、情緒(情商)。
所以,雖然雙11沒有買書,可雙12買了2+箱的專題領域書籍。

今后會就這三個領域陸續(xù)和大家分享噠,敬請期待,嘻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