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過一個關于各類犯罪的討論,作者說到其中最難的便是綁架案。關于這點的真實度有幾分,我們姑且不做探討,但是就搶銀行來說,絕對是一個技術活。綁架案或許一個人就能完成,但搶銀行最少得三個人。一個人負責開車,另外一個人負責鎮場,第三個人負責拿錢。人一多,就需要協調組織,難度自然上升。
最近接連看了兩部經典老片,《赴湯蹈火》和《熱天午后》。前者是獲獎無數的電影,但看完之后唯一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電影中的配樂和西部的荒涼,并沒有想聊一聊的沖動(也有可能是我沒看懂)。所以我們今天聊一下號稱所有搶劫銀行電影里最好的一部——《熱天午后》。
該片拍攝于1975年,導演是西德尼·呂美特,主要演員阿爾·帕西諾和約翰·凱澤爾。本片提名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雖然最終一無所獲(敗給了同樣是影史經典的《飛越瘋人院》),但并不能動搖其在影迷心中的地位,因為阿爾·帕西諾的粉絲不見得比萊昂納多的少。
電影講述了在一個炎熱夏天的午后,三個劫匪進入一家銀行,準備實施搶劫。本來幾分鐘能完成的事兒,最終卻演化成了一場拉鋸戰。
影片開頭,三個劫匪依次進入快要下班的銀行,其中兩人將槍支分別藏于公文箱和禮盒當中,觀眾們期待的沖突即將一觸即發。但事實是其中一個小弟臨陣脫逃,由阿爾·帕西諾飾演的桑尼掏槍時也是手忙腳亂,除了還算鎮定的沙(凱澤爾飾演)。但比這些更糟糕的情況是銀行金庫中沒有錢,和桑尼預料的情況完全相反。
在第一幕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幾個劫匪是不專業的,是沒有組織沒有計劃的,這似乎又印證了那句老話,故事的結尾早已寫在開頭。導演之所以這么安排,并不僅僅是劇情的需要,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搶銀行畢竟是個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技術活,運氣好或許還有命去花那些搶來的錢,運氣差則有可能命喪當場。所以對于第一次去搶銀行的普通人來說,會緊張害怕也是正常的表現。
對于銀行金庫沒有錢這一突發狀況,一時之間讓桑尼亂了方寸,他就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不知所措。而此時更大的災難是他們已經被警察包圍,周圍還有大量看熱鬧的圍觀群眾。考慮到人質安全,警察不敢冒然沖進去,而沒什么經驗的劫匪雖然不準備繳械投降,但同樣束手無策,雙方處于一個僵持不下的局面。同時由于銀行內部空調壞了,引發了黑人保安的哮喘癥,生命危在旦夕。出于不想傷害任何人的初衷,桑尼放了黑人保安,這么做的結果是引發了其他人質的斯德哥爾摩癥候群。
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也獲得了更多關于桑尼這個人物的資料。包括他的家庭和同性戀身份以及他曾經參加過越戰。他的妻子是一個很胖的喋喋不休的女人,母親和妻子倒是類似的性格,他搶銀行的直接原因是為了給他的同性戀男友湊變性手術費。
在第二幕戲中導演給了觀眾很多的信息,使得桑尼這個角色更加的豐滿。
參加過戰爭的軍人,大多有戰后創傷,這讓他們很難重回正常人的生活。再者,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如果沒有針對退役軍人特定的政策,對于社會來說也是埋下了不穩定的因素。
如果在社會上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回到家庭又得不到家人的關心與理解,這又埋下了一個不穩定因素。至于桑尼和同性戀在教堂結婚,那他現在的妻子是同妻嗎?如果是為什么會有孩子?這又是一個不解之謎。
本片阿爾·帕西諾的表演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或許是他表演生涯中最好的時候。他的表演即使不說話,眼里也全都是戲。這倒讓我想起了梁朝偉,同樣會用眼睛表演的演員。
本片之所以能成為一部經典影片,一方面是演員出色的表演和深厚的臺詞功底,另一方面是編劇對真實事件改編的恰到好處。如果只是對真實事件的還原容易變成紀錄片,改編的過頭則又失去事件的“真實”性。至于本片最終沒能拿下當屆奧斯卡金像獎,我認為缺少的是一點故事的戲劇性,因為在觀影的過程中還是有一部分讓人感覺略顯沉悶。拋開這一點,這是一部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