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大寶幼兒園組織了一次關于親子關系的講座,我報名去聽了聽。
講座一開始,講師做示范,讓家長們伸出右手,比劃OK的手勢,接著,講師一邊說:請大家把手上比劃的圓形放在自己的下巴上,同時,講師卻把自己的圓形放在了額頭上。
立刻有很多家長質疑:不是放在下巴上嗎?怎么放額頭了。難道是講師說錯了?或者示范錯了?
講師笑了:是啊,不是說放在下巴上,怎么放在額頭上了?接著,講師笑而不語。很快,家長們安靜下來,有人在思考,有人在等待。
半分鐘之后,講師問家長們:從剛才的小游戲中,結合大家平時與孩子的相處,有想到什么嗎?
家長們竊竊私語。有家長說了,與孩子相處,家長說的孩子未必聽得進去,但家長的一舉一動,影響著孩子的行為。
講師總結到:大家都深有感觸,是的,很多時候,爸爸媽媽說的,孩子不一定聽,那是因為,孩子不是用耳朵,而是用眼睛在感知世界,然后模仿。
停頓了一下,講師接著說,但是,我們不能總是讓孩子不聽我們的,畢竟,家長是在指導孩子做應該做的事。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愿意聽呢?要想孩子聽話,就要跟他們搞好關系。
講師請八位家長上臺,通過情景對話,展示了生活中家長與孩子相處的四種類型。
1、嚴厲型
“快點把飯吃完,再不吃完就要挨打了!”
“還不去睡覺,看看都幾點了?”
2、民主型
“寶寶,你是要穿這條黃色的裙子,還是那條粉色的呢?”
“寶寶,你是想吃花菜,還是茄子呢?”
3、嬌縱型
“親愛的寶貝,再玩十分鐘游戲就真的不能玩了,這是最后最后最后一次了。”
“我的寶,不吃青菜就算了,別哭了,媽媽抱抱。”
4、冷漠型
農村的留守兒童。
城市里,為了事業奮斗,顧不上管孩子。
下班回來,家長玩手機,孩子玩ipad。
這四種類型,多數家長與孩子相處時,并不是單一的某一種,而是四種交替著的。
比如我家大寶,每次跟我說要看動畫片,我都會同意。(民主型)
看了半個小時以后,她說再看一集。看完一集之后,她說另一個動畫片今天還沒看。我不同意,她就哭,她一哭我就心軟。(嬌縱型)
另一個動畫片看了一集,她還要接著看。我生氣,開始數落她。她邊哭邊跟我對著干,抱著ipad不放手,眼睛盯著屏幕。我語氣堅定,不許看,讓她去罰站。(嚴厲型)
她一邊罰站,一邊哭,越哭越大聲,我去房間里,不理她。她見我不理她,害怕我不喜歡她了,越哭越小聲。(冷漠型)
最后,在爸爸的勸說下,她跑到房間里跟我道歉,這事才算完結。眼淚還沒干,便歡天喜地沖上來親我。
對孩子嚴厲,孩子現在小,或許會聽,但這樣的后果是,孩子心底里埋下憤恨、反叛的種子,一但找到機會,他會報復和發泄。
對孩子嬌縱,孩子容易討價還價、得寸進尺,如果日后要求達不到,甚至會賄賂欺騙。也會性格軟弱,毫無準則。
對孩子冷漠,最明顯的,是令孩子感受不到愛,成人以后,他們也無法愛這個世界。
我希望自己是一個民主的家長,跟孩子成為朋友,尊重她的想法和意愿。但孩子太小,如果完全按照她的想法,那么肯定就不能遵守規則。如果不能遵守規則,孩子的健康都無法保證,哪里來的快樂。
所以,就像馬路上有了紅綠燈行車才順暢一樣,養育孩子也要有規則,才能積極前行。
講師給出了積極養育的五個標準:
1.是否和善與堅定并行?
有限的自由,共同建立正確的行為準則,堅定的執行。
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重要性?
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愛,建立孩子的價值感和歸屬感,令他覺得自己很重要。
3.是否長期有效?
養成好的習慣之后,長期堅持,自律。
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
“不要給孩子做一切他能夠做到的事情。”
5.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
好的習慣一但養成,孩子的自律、自信、自強等,都有助于他擁有良好的品格。
我希望孩子與大人平等,但正如講師所說,平等并不代表相同,平等是對待孩子的心態和態度的平等。
用平等的心態、積極的養育標準,以及作為家長的以身作則,與孩子搞好關系,幫助和引導孩子在幼年建立牢固的根基,日后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365無戒極限挑戰訓練營第2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