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搞一波大情懷了。
電影都是毀小說的,這點毋庸置疑,畢竟需要那么多文字才能夠描繪出的情節,僅憑幾十分鐘的畫面感怎么可能體現的出來,再精華也不及十分之一。
《擺渡人》上映,我以為會是千呼萬喚賀出彩,可豆瓣評分卻只有3.7,我怒摔手機,咆哮著鄙夷如今這個文藝情懷落寞的時代。
可冷靜下來我得承認,網友說的那些槽點都是有道理的,這的確是一部失敗的電影,就電影這個詞本身而言。一部好的電影要么是能讓人開懷大笑,要么就是能讓人痛哭流涕,而這兩點是可以在一部電影里的,但必須分開進行,摻在一起來搞,感情就不純了。而《擺渡人》走的路線恰好就是這種“平行線”式,把原本兩條都可以揮發到極致的感情線平行的沒了色彩,讓觀眾看不出對比,也看不懂情節,自然就無法感同身受了。
也許,只有像我這種人格分裂的人才能看得出來吧。
所以這是一部失敗的很徹底的電影,無關某些演員的演技,也無關配音和情節銜接。
但張嘉佳,他的人成功了。不扯那些關于夢想的努力和艱辛,他原本就只是想把小說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代入一些有血有肉的東西里,像是把小說里創造出的靈魂,安上了一副現實中的軀體,他只是在講故事,也只是為了讓故事在我們看來更鮮活明朗而已,而有人無法感同身受,是因為他們沒有類似的經歷而已。
而有這種故事的人,才看得懂《擺渡人》。這種表現手法就像是把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晾曬在光天化日之下一樣,秘密本身自然是見不得光的,所以他既要給它們帶上濃墨重彩的偽裝,也要使得有類似秘密的人呼出那些壓抑已久的情感,這是個矛盾的事,但我覺得,張嘉佳做到了。
初讀小說的時候,看到小玉為了馬力和他前妻一路血拼到底的那一段時,腦子里只有八個字:“蕩氣回腸,為愛癡狂”。那些什么青春里就應該為愛情奮不顧身生死置之度外的文字都快被寫爛了,但張嘉佳在小說里只是問了一句話:你這一輩子,有沒有為別人拼命過?
我們不是偉大的人民公仆,也拋開那些血緣親情的道德必須,所以那個你肯為之拼命的人,一定是你愛到極致的人。我不知道張嘉佳的那些睡前故事里代入自己名字的主角是否演繹的就是他所經歷的真實故事,但要是我,就算是我也不會把自己承認出來的,那需要很大的勇氣,所以我一直都佩服他這個人。
《讓我留在你身邊》的MV里最觸動我情懷的并不是那句:時間一直走,沒有盡頭,只有路口,而是“約定好的事不可以反悔,我等你好久了”,很明顯在這個時代里那些“拽文嚼字”式的雞湯已經無法滿足大眾口味了,因為大多數人根本看不懂,他們更喜歡簡單粗暴的直白式大道理,特別是那些包裝成成功人士勵志經歷的超短篇文字,沒有人會去認真讀一本書之后再深思所謂道理的內涵,他們只會看微信段子里浮在表面的“正能量”。
可這個時代就是這樣,大家都在平凡普通的掙扎著,做做樣子的高尚著,稀里糊涂的生活著,活著嘛,保持不死就是贏家。
我在one上給了電影100分,和那些沖著王家衛、梁朝偉或者背景樂之類的打分者一樣,我是沖著張嘉佳的,也是沖著這個故事本身的,畢竟值得驕傲的事情是我有我自己的三觀和理解方式,和別人不一樣。
one有影力的采訪里用了一句話,叫“漫天煙火下的離合才是嘉年華”,講真的那種畫面沒有故事的人是不可能理解的,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虛構情節都是如此,你必須得有血有肉的經歷過才能夠感同身受的喝彩,讀再多的文字也沒用,感情這種東西,都是從感覺里錘煉出來的。
若是沒有刀刀見血,自然也體會不到什么叫痛徹心扉。
所以對于豆瓣上的評分,是水軍也好還是真的爛也罷,都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觀點而已。就像是克萊爾的小說《擺渡人》一樣,全世界都盛贊的華麗在豆瓣評論里也都是一邊倒的不過如此,侃侃而已。
有人說現實里這一類的“擺渡人”,要么是傻叉,要么就是濫情,都應該給一巴掌之后遠離。其實不然,感情這種東西,“過來人”是有資格做個喋喋不休的旁觀者的,無論他們本身看不看得到結局,他們都可以清楚的帶你走出那種情感的旋渦,這不同于那種看過幾本書記下了幾句有哲理的話就跟你侃人生談理想之類的人,他們才是沒資格去教育和影響別人思想的,而經歷過那些類似情感故事的人,是可以用他們的切身體會讓你避免那些悲涼如冰的負面感的。
而這種“擺渡人”,應該都是渡不過去的人,他們不斷的把別人送上岸,自己卻不肯踏足一步,無論是放不下還是看的太透,都只是還沒找到說服自己的方式罷了,所以才不斷的擺渡他人,來尋找方法。
可人生中有種東西叫做長情,所以總要有一些偏執的東西不能夠輕易放下,我也希望有個如他們一般的人,或是做個如他們一般的人,送人過河,也放自己上岸。
你有你的朗讀者,而我,只是個擺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