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的教師的身體和言語
一、在某次研究會上
為什么教師要對學生的一個個發言一一附和、幫腔,一一評價,一概括其意思呢?
害怕冷場;害怕沉默;不相信學生的閱讀理解;要把自己所想補充進去……
二、應對身體
補充孩子意見,將孩子意見板書,其實很多時候是在掩蓋自己的焦慮:“下面怎么辦呢?”教師自身也好,教室里的觀摩者也好,都難以通過每個學生的發言與他們溝通起來并相互呼應回想。
專心的全部的接納一個個學生的發言,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教師傾聽的意義: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的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她的心情也是愉快的。學生投的很差的球或投偏了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后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
注重自己的教學進度,不去準確的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不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振。專心一意的正面直對學生,去接住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要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
把教學的重心用在學生的應對上,這才是教師課堂上該有的狀態。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學生,理解學生每一個想法背后的意義,理解學生不明白的意義,理解自己的教學設計出現問題的原因,反思然后改過。
三、“理解”學生的發言意味著什么
如果不能理解對方話語中深入的而又沒明說的想法,沒有理解話語所曖昧的表達的意思或言語背后阻止的話,不可能產生心領神會的感覺的。
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復雜想法。站在欣賞、體味學生發言的立場,傾聽的重要性就突現出來了。這種傾聽方式不是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等共感共鳴。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學生發言的理解方式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吧。
真心關注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設身處地從孩子們的理解程度去考慮,才是真正的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