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cc訂婚了,特意請我們大家吃飯。準新郎是一個帥氣明朗的大男孩,cc依偎在他懷里笑得很甜。兩年前,cc還惶恐不安地問我們:我怕我離開了那個人,就再也遇不到一個對的人了,怎么辦?
胖子哥說:媽媽,我還不想長大,我怕長大了我再也不能在媽媽懷里蹭來蹭去,再也不喜歡玩兒喜歡的玩具,再也不想吃現(xiàn)在愛吃的好吃的了......
然后,你有沒有一刻也問問自己:你害怕什么?
毫無疑問我們都怕長大。無論你是五歲,十五歲,二十五歲,還是三十五歲。有人說:后來才知道大人哭與孩子哭,從來都是不一樣的。孩子們哭是因為他們知道哭會令他們得到想要的。而大人們哭,通常是因為永遠的失去。
我們害怕長大,無非就是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拼了命的去挽留,去回憶,去贊美,去夸大,那些早已經(jīng)漸行漸遠的青春,那些早已已經(jīng)告別過無數(shù)次的人和事。所以滿屏都是后來我們,所以滿世界都是如果,如果當初......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至今讓我難忘的留言故事。一張在四川春熙路的游客照,照片中心是一個年輕的男子,小心有愛地抱著一個嬰兒的背影,女孩寫道:沒想到多年以后,我們會以這樣的方式相遇在曾經(jīng)發(fā)誓要一起去的地方。照片里沒有任何表情,卻莫名透著心酸和遺憾。可這樣的遺憾不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曾深深藏在心里的嗎?
這個世界車水馬龍,好不容易在某個轉角相遇,曾經(jīng)承諾要彼此守候的人,總會發(fā)現(xiàn)生活就像加速鏡頭,不知道在哪個街頭就會被沖散。可付出過真心的人,在夜里輾轉反側,在街頭喝酒買醉,那顆用更長的時間來修復的受傷的心卻再也不能復原。李白在《秋風詞》中寫道:“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相信無數(shù)的人想過這句——何如當初莫相識,但更多的是用回憶進行一種自我的麻醉和救贖,用念念不忘作為害怕自己受傷的遮羞布,用別人的故事當做自己懦弱的出口。其實,作為一個冷漠的現(xiàn)代成年人,我們的淚點早已高聳入云。可是偏偏一部并不是多么精彩的電影,也只是輕描淡寫就擊中我們內(nèi)心最柔軟的部分,就好像有些歌前奏響起就贏了,不是因為這首歌有多么的驚為天人,而是這首歌里有太多你的故事,所以才有了一場又一場的回憶狂歡。
其實所有過去的正確打開方式,都應該是一個青澀的關于你我曾經(jīng)的故事,是一段不能回首卻可回味的往事,是一首千帆過后珍惜眼前的青春告別詩。在《下一站,別離》中,于和偉飾演的秋陽,對初戀刻骨銘心不能忘,經(jīng)歷了兩次的婚姻,甚至覺得自己喪失了對愛的能力,卻也終究遇到了另一個人,讓所有的不甘和難忘都在時過境遷后變成了過去。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并非我們敵不過時光飛逝,而是時光抵不住我們善變。有時我們走著走著,心意變了、方向變了,待至終點,早已大相徑庭、物是人非。到最后才知道,時光一直還在,只是我們拋棄了許多初衷,背負了許多欲壑,把所有的過錯推卸給了時光,讓時光成為我們犯錯的托辭,空留身后幾聲嗟嘆、一聲長哭。
光陰,流年,似箭,如梭。古人就是雅致,能想出這些美妙的詞來形容尋常的日子,貼切又唏噓。我問瀟瀟:還會想起過去嗎?瀟瀟說:不會主動刻意去想起,但也會經(jīng)常性的想起來,畢竟記憶這東西沒辦法忘記。我又問:想好的,還是壞的?瀟瀟說:可能是我比較善良吧,還是想好的多。我曾經(jīng)看到一段話,挺俗氣的但很寫實:我從不后悔曾與你相愛,我只是遺憾未能與你攜手相伴。愿你余生平安順遂,愿你我的相遇是你曾經(jīng)的一段美好。
“大風吹亂天空的故事,人間有多少愛恨交織.......”低沉的嗓音很緩、很穩(wěn)、很有質(zhì)感的流入耳朵,在腦海里形成故事。將卑怯熬成無畏,將溫雅煮成辛烈。不知不覺就如痛飲一盞陳酒,嗆得酸了鼻子,紅了眼眶。再看看自己身邊的朋友,也有相戀10年分手了的,也有結婚后“浪子回頭”的……人海茫茫,能在一起過一輩子,真的真的不容易。
不是所有人都能相遇,不是所有相遇都能在一起,多少人就這樣走散在時間里。能夠和愛的人相擁而眠,真是要感恩自己和對方的不放棄,感恩上天的安排。
唯有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