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計劃》第一章:“成功的法則”
《一生的計劃》這本書我是通過“趁早”創始人王瀟瀟灑姐的一篇文章而知道的,她說,在某一個下午她在路邊書攤翻開了這本書,一口氣讀完,如醍醐灌頂,預感到將有什么事發生了,有什么使命降臨了(有趣的是,同樣的話在第一章第6頁也有出現)而之后第二天返回去尋覓這個書攤,卻再也找不到了,仿佛就是上天給她開啟了一個神奇的通道讓她遇到這本書。而趁早效率手冊也是依據這本書中的內容而建立雛形。大姐的這個故事和《一生的計劃》這個名字,讓我對這本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讀過之后,我的感覺是:“大道至簡”,甚至可以說“最有道理的原則,嘗起來都有點雞湯味兒”。對這些原則能夠理解、吸收并應用多少,則取決于我們的認知層級,和經驗、視野、見識都有關。我們打怪升級得越高,能從道理中領悟的東西就越多。就好像一個老人家口中說出:“知足常樂”和小孩子說出來的含義是不一樣的。
這本書里大量引用了和《圣經》相關的話語,也許我們當中有的信仰不同,或者是無神論者。我想,很多原則其實在傳世的經典書籍之中是相通的,既然已經翻開這本書,不妨以閱讀的平靜姿態去面對里面的內容,吸收好的精華,并且應用。
第一章講述了幾個“基本法則”,我自己所特別注意的三個重點:
1. “擁有目標和計劃的人對別人發號施令,而沒有目標和計劃的人受制于人。”
從手帳層面來說,當這一天按照四象限安排好最重要的事,知道我要做些什么,理解它背后的意義,我就會過得特別有節奏感和充實。即使有人來交付給我一些工作,因為我清楚知道當下哪些事情是更重要和緊急的,我也不會立刻接下工作就擼起袖子開始干,我會衡量緊急重要程度以及自己的事項和能力來給事件一個期限。可以說,生活的節奏因為有了目標和計劃而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2. “通向成功大道的技術和方法在改變,但是原則從未改變。”
用最近流行的一個詞來說,就是“底層規律”。無論是查理芒格、成甲或是其他講學習方法論的作者,都試圖告訴我們,不是見一個技能學一個技能就顯得很厲害。比如手帳里的很多內容,其實完全可以轉移、應用到工作、學習領域去。新技能也好、新知識也好,它不會完全是新的。掌握“底層規律”,就是事物的本質原則,就會發現,哎,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呢!這也是幫我們遠離“低水平勤奮”的最好方法。
3.“你所能夠想到的一切,只要你堅信,都能夠被你實現!”
這像不像是我們在書寫“Bucket List”時候的感覺呢?甭管它會不會實現、什么時候實現,寫下去再說!我覺得手帳er是最能理解“吸引力法則”的了,一旦寫下來,就真的打開了我們對那件事的敏感器,到處都是相關的信息和機會,成功的幾率就會增加。
我在喜馬拉雅錄制了《一生的計劃》專輯,包括朗讀版和我自己這篇筆記的錄音,你可以點擊下方的“點我去聽”,免費聽到哦!點我去聽或者在喜馬拉雅APP上搜索“赤道邊的兔紙_小雨”找到我。
小雨
2017.08.14 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