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俺讀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過了好久,發現自己竟然忘記了。里面的內容,都是非常重要的,把它應用到,踐行到自己的生活中,可以給自己帶來實質性的改變。這是我的感受。真真切切的感受。
其實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里面就四大核心要點。
1.觀察
就是把你看到的,聽到的以陳述句的方式表達出來。
其實這里就要區分一個東西。什么事評論什么是事實?
舉個例子說吧。
一個人。如果他偷了東西。用事實和評論的詞語完全不一樣。
- 他是個壞蛋。 這是個評論。
- 昨晚我聽到屋外雞屋叫的很響。那我跑過去看,一個人在抓著一只肥肥的大母雞往外跑。被我逮個正著。 這個就是描述事實。
再比如說,別人問你用這部手機感覺如何手機
- 很難用,不好用,一點都不好用。這就是評論。
- 每天早上充滿電,下午兩三點就沒有電了。手機有時候操作會打開應用時候有延遲和卡頓。這個就是描述的事實。
這里的觀察是以旁觀者的角度來描述事實。
2.感受
就是人類的情感,有喜怒哀樂。在《非暴力溝通》里專門花了幾頁紙,列出了人類情感的詞匯。
比如說
- 喜悅,愉快,高興...
- 憤怒,焦慮,郁郁寡歡...
- 自暴自棄,消沉,痛苦....
- 不舒服,....
在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需要的時候有,可以遵循這么一個模式。
事實+情感+你的需要
比如說,當看到,房間亂糟糟,或者家里亂糟糟時,你希望孩子能夠整理自己的房間。
按照上面這個模式。
家里面的房間,都很亂,我看到很不舒服。希望你能去整理整理。因為我希望看到干凈和整潔。
這種方式就是讓對方去理解你的需要。沒有強迫。沒有控制。
通常作為家長晚上孩子聽話的方式,是利用權威,利用控制或者誘惑,來讓孩子做的事情。
3.需要
一個人的言語,一個人情感的背后,都隱藏著他的需要。如果他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那暴力便由此產生。
什么是愛?
在文中闡述了愛就是:與他人建立連接,連接的方式就是你通過他人的評論感受到他人的需要,通過你的觀察他人的情感感受到他人的需要,你就和他建立了連接。你意識到他的需要,并去滿足這種需要,這就是愛。
4.請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如何通過表達讓別人理解自己的需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其實里面就一個很普通樸素的模式。
描述事實+你的感受+你的需要
通常在網上所看到的。穿兩天就破了,太次了。差評。
他們的表達方式是自己的體驗加上評論。
馬歇爾.盧森堡就是基于這四個詞,寫了好幾本書。
看了這些書之后,談談我的感受吧。
其實《非暴力溝通》這本書里面就講了,
- 你感受到他人的需要,
- 讓他人理解你的需要,
- 你感受到自己內心的需要。
你感受到他人的需要
其實往往通過從他的評論和情緒言語中就可以感受到他的需要是什么 。整個過程就要去傾聽他人。
然后再將這個感受到的他的需要可以用一句話加以確認。自己是否真正的理解了他人?
- 你說的XXXXX。是這個意思嗎?
讓他人感受到你的需要
當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我們會通過其他方式來表達需要。
比如說同他人處于一種敵對的狀態。用言語和一種負面的情感來表達自己的需要。通常是一種,雙方處于冷暴力或者是語言上的暴力這種狀態。
或者通過爭執,控制,喋喋不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其實除了上面這兩種方式,還有第三種方式。
描述事實+你的感受+你的需要
感受自己內心的需要
其實一個人,有時會自暴自棄,感到迷茫,感到沉淪。做錯了一些事,自己會懲罰自己。
當他們這么做的時候其實是把自己的某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采用的宣泄的方式。
通過觀察自己的情緒,發現自己進入這種狀態的時候。拿一支筆,記錄下來寫下來
- 此時此刻自己的情感是什么樣的?
-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這樣的負面情緒。
- 究竟是什么,什么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導致了這樣的情緒。
找到那個沒有被滿足的需要。通過行動去滿足它。
精神上的巨人,行動上的豬
如何做到,怎么去做到。
就算你知道了,上面這些,沒有做到,也不會給你的生活帶來任何的改變。
所以避免成為精神上巨人,行動上的豬是非常重要的。
我目前,能夠想到的,在感受他人的需要方面,通過刻意訓練而去培養自己。
看電視劇
給自己半個小時的時間。看電視機上的劇情內容。
然后準備好一張便簽。
依據便簽上的內容,思考電視劇里面的劇情。
這樣不斷每天的重復,在生活中就潛移默化的成為了自己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