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請讓我先講一個直擊心靈的,真實的小故事。
二狗是國內一家知名IT公司的程序員,這天早上,他按照慣例9點起了床。
“程序員的生活就是愜意呀,工作時間自由,掙的錢還不少”,二狗一遍洗漱一邊想,“比起那些上午6,7點就得起床的金融民工,同樣都是搬磚,我還是比他們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到公司點開郵件,第一封是老板發的:“公司最近有幾個醫療廣告出了點問題,你去數據庫里看看,把相關的記錄刪掉就行,還有,上次那個A項目的B功能今天要一定要提交了。”
“大概又是哪個患者舉報了吧”,二狗想,一邊漫不經心地打開公司的數據庫,“這群開公司的老總們,關乎性命的事兒還是得講點良心,要不是這行業工資高,老子早就不在這干了”。
刪數據這種事兒,難道不是我們程序員安身立命之本?小手一抖,記錄沒有——如此輕易就完成了一件重要任務。哦對了,這個A項目的B功能我早就做得差不多了,都快11點半了,這么短時間也完不成什么事情——不如先上馬云爸爸的淘寶逛逛剁個手?
徜徉在逛逛逛的海洋里,時間總是過得很快,雖然一件東西都沒買,但已經快要十二點了呢,上午也沒吃早飯,是時候去吃飯了。
吃完飯也快一點了,看著手邊那好像分分鐘就能完成的功能B,實在下不去手啊,做完了今天不就沒事干了?微博上的這個視頻看起來好好看,不如看一會兒吧。
視頻刷完看看熱門微博,玩玩手機一轉眼已經三點半了,差不多是時候寫功能B了呢,對了,程序員鼓勵師小麗拜托我的那個小忙先做了吧。
嗯,這個看起來確實很簡單嘛…
嗯?這個功能怎么回事?怎么這個也需要改?
嗯???這個Bug怎么老是調不好???
嗯嗯嗯嗯嗯?????
……
夜里十二點,疲憊的二狗總算勉強堵上所有的洞,以一個面目全非的方式提交了功能B,拖著疲憊的身子下了班。
心有不甘的二狗想想又加班到了十二點,在抱怨老板的同時,點開微信發了一條朋友圈:“又是一天加班到十二點,努力是男人最華麗的外衣,加油!”
同一時間,二狗的大學同學,研究生二花剛從實驗室出來,剛好看到這條朋友圈,想想自己度過的效率低下的一天,看著自己努力的大學同學,心情更糟了。為了感動自己,二花也不甘示弱地發了一條朋友圈:“深夜的實驗室一個人都沒有,感覺自己效率更高了呢”,附上一張在實驗室的自拍。
此時此刻,創業的小劉同學還在為產品上線而奮斗,手機丟在一邊。
如果是寫段子的話,到這里應該就以一個引人深思的結尾結束了吧。
……
……
若是僅止步于寫段子,未免也太小瞧本狗了。
為什么優秀的人每天都能高效完成很多事務,而你總是糾結睜眼和閉眼之間的間隔太短?
“做了錯的事,或是沒有做正確的事,低效率的原因只可能是兩種之一呢”
選擇正確的優先級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雷布斯
再講一個喜聞樂見的例子,高中的時候本狗數學比較掙扎,因為不細心以及“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緣故,簡答題五道,前三道“送分題”里大多數時候都會因為看錯題或者考慮情況不周全錯上一到兩道。然而神奇的是,本狗由于腦子還算靈活,最后兩道大家經常都很難做出來的題反而相對正確率較高。
愛裝逼的本狗那時就想了,前三道題做不全對沒關系,可以通過后面來補嘛,多練練這種難題,我還能顯得自己很牛逼,于是就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各種難題。
……
我特么真想抽那時候的自己幾個大嘴巴子。
實際的情況就正如所料,最后的難題做對的幾率還是相對較小的,而且需要花上大量時間。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最后的題花了時間沒做對,前面的“送分題”也沒做對,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丟了孩子套不著狼。
“送分題”簡單,總結規律相對容易,而后兩題靈活,難以總結規律,從戰略上說,分值差不多,肯定要先挑易拿的。然而本狗卻為了裝逼,硬是要攻堅克難,最后當然是得不償失。
這就是我所說的“做了錯的事”,也就是戰略上的失誤。
比如女朋友生氣,你明明可以趕快安撫,卻偏要先打完團戰——團戰由于你戰戰兢兢的心理沒打好,女盆友也生氣了,這一晚上都沒好好過。
比如老板急著要東西,你明明可以先完成老板的需求,卻覺得手邊這個小事分分鐘就能做完——然而這個小事遠比你想象的復雜,老板的東西時間也來不及了。
比如產品越早上線越有優勢,你明明可以上線測試,快速迭代,卻偏要把那個邊角細節調了又調,覺得用戶更喜歡完美的產品——然而產品根本沒有擊中用戶痛點,你的邊角細節根本謬以千里。
面對生活的送分題,我們卻常常選了那道送命題。選擇了錯誤的優先級,白白消耗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效果卻始終不如人意。
選了送命題的朋友,還有辦法起死回生么?
有。
緊急重要分類法與SMART
關注本狗之前文章的朋友,會注意到本狗在《情緒框架》這篇文章里就曾經提到緊急重要分類法,這個萬金油方法在各處使用都效果拔群,在這里也同樣適用。
每每需要考慮問題的優先級的時候,都可以把事情往上面這個框架里套一套:先處理重要緊急的事件;面對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件要先思考再處理;對于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你需要控制你的注意力;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就讓它先一邊呆著去。
至于如何判斷事情是否真的重要,可以通過目標管理的一個經典框架:SMART原則來判斷:
Specific——具體
Measurable——可衡量
Attainable——可達到
Relevant——相關性
Time – based——有截止期限
選了送命題的朋友們,可以用這個框架把送命題衡量衡量,看做下去是送分還是送命。拿之前的考試做難題舉例:
1.這一個月每天做2道難題,夠具體!
2.做難題的目標是得更高分,那在月考里面要看數學是不是考得更好,那就至少要比現在提高10分吧,這就算是一個可衡量的標準。
3.當然可以達到啦。
4.做難題和提高數學成績相關么?當然相關,但是相關性高不高就決定了這個事情重要與否,這一點我還不清楚,需要考試成績的反饋。
5.截止期限一個月,先試試這個送命題。
大多數時候事情重要與否,我們可以一眼看出,然而有的時候當局者迷,不切身經歷很難分辨,SMART框架的目標設立和檢驗就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檢驗方式。
如果本狗那時用這個方法去檢測,大概很快就能得出專注難題根本不是一個重要的高優先級方法,也不會傻乎乎地裝了一年逼,還是不知道為什么數學成績總是提不高。
三分鐘方法
最后再介紹一個行之有效的小竅門,我稱之為“三分鐘方法”,也是本狗經常使用的一種快速判斷優先級的方法。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比如你在專注于自己的工作或學習,別人向你請教一個問題,或者拜托你幫忙做一件事情。如果你并不能很快地決定做還是不做,現在做還是等下做的話,你的優先級序列又會陷入混亂。
“三分鐘方法”就是這樣一個用于判斷突發事件重要性與優先級的方法:接觸到一件事,嘗試認真思考三分鐘,如果你能通過SMART原則透徹掌握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那么你就能很好地為這件事做一個重要性分類,反之,就把它放在你當下最需要完成的事情之后思考。
如果三分鐘內你都毫無頭緒,那說明這件事一般情況下會消耗掉超出你預估的時間,這對優先級序列的管理是十分不利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更需要“三思而后行”了。
至此,我們基本討論了“做了錯的事”這一問題與解決方法,敬請期待下回分解——《提高有效執行力:怎樣高效地去做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