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35章: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譯文:持守“大象”,則可以行走于天下。在天下任何地方而不受到傷害,和平安泰。誘惑人的事物,使過路的人都為之停步。用言語來表述大道,平淡而無味兒,看它,看也看不見,聽它,聽也聽不見,而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無限制的。
這一章的核心在于“執大象,天下往”。但是這一句在理解上有著很大的差異。這個差異主要體現 在三個問題上:一是這個“大象”是不是指大道?二是“天下往”是指可行走于天下還是天下歸往?
下面從兩個方面分析:
第一,從本文邏輯來看,從第32章的“道常無名”,至34章的“大道泛兮”,再至本章的“執大象”,下接41章的“大象無形”,老子言行是高度一致的,其內在的精髓是牢牢把握住了根本——道,同時在第14章有言“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由此分析,此處所指仍為大道,但卻有所區別,這個“執大象”是指能把握住萬事萬物變化的本質,執道以御象之變也。
第二,從文化發展來看,象是中國古代文化中一個非常關鍵的字,可以說是古典漢語的精髓就在一個“象”字上,一字一景,一字而傳神。《周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哲學專著,其中解釋64卦卦名卦義的有64條稱為"大象";解釋386爻爻辭的有386條稱為“小象",道與象也就是本質與現象的區別。而易經的成文,來自于先民對于自然的探索與總結,是為了更好的在那蠻荒的大地上開拓生存的空間,”執大象,天下往“在這可以看出是指,遵從天地的規律,可以行走于天下。
其實老子是質樸的,是站在人類成長的歷史上看待今天,思考的問題更多的是在復雜、危險的環境中生存。讀文知此,一首蒼茫而厚重的贊歌穿透了時空,在心中回蕩,催人淚下卻更令人堅定。
“往而不害,安平太”,執大象而往,自可做到往而不害。“安、平、太”三個字有三個意義,語義步步遞進,安定、平和,自在,在老子看來,這就是“從道”達到的目的。接下來,筆鋒一轉,“樂與餌,過客止”,這個樂與餌,就是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與之相對應的是“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樂與餌和道的區別,就是腹與目的區別,圣人也就是有道之人為腹不為目,這個腹是關乎長久的生存,目關乎的是一時的快樂,這就是長遠與當下的區別。這又回到了本章的第一句話,執大象,天下往。即使在做再細小的事情,一方面要分清本質與現象,另一方面把握整體與局部,則天下往而不害。
細細體會本章42個字,字字淺顯,卻回味悠長。回想近端時間,工作突發事件增多,定期的文章也開始滯后了,同時對于未來的生活,當前的工作,思緒不在清晰,勤勞不在堅定,這一章可謂是振聾發聵,“樂與餌,過客止”,這不就是自己的最真實寫照嗎?如同唐僧取經的路上,81難當中,真正令其深陷,在停止的邊遠的也是樂與餌,不是很明顯的苦難。令人心甘情愿停止前行的,是樂與餌,這也是我們需要最應該警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