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http://www.startup-partner.com/2220.html
資本寒冬里,率先被唱衰的就是眾創空間。但在浙江潤灣眾創空間CEO黃怡看來,雖然有眾創空間轉讓或倒閉,但未來對眾創空間的需求是巨大的,關鍵是 要找準下一代眾創空間的發展方向!在黃怡看來,重度垂直、打造“創業+產業”雙生態模式的眾創空間5.0,將會是眾創空間的未來。
“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和體系,結合自身機制、管理創新,加上與外部資源對接,就形成了我們一套可以復制和標準化的模式。”黃怡告訴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記者,“潤灣未來社會意義很大,將為更多轉型的企業,創客創業者,提供互相融合的平臺。”
1、同樣是眾創空間,潤灣有什么不一樣?
潤灣成立于2015年7月14日,由華立集團、上海靈眾聯合投資。這和其他眾創空間的出身就不同——其他眾創空間要么是創業者發起,要么是具有地產背景,而潤灣則源自傳統產業轉型。
與傳統孵化器不同,他們不是單純去找好的創業項目,而是先構建好了產業生態圈,再去對接創業團隊和項目。
作為新一代眾創空間,潤灣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第一是線上平臺。
潤灣有線上平臺隨心創(freechuang),從小到服務和管理創新,大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乃至產業級的商業生態圈創業項目,企業內部員工可以自由發起創新項目。企業以此激發員工創新活力和創新熱情,將員工成長與企業發展緊密結合。
另一個平臺是潤灣門戶網(irunway),當有項目需要對接外界資源時,需要開放地去創新創業時,潤灣會在這個門戶網上位項目做展示和推廣。
第二是線下教育輔導體系。
分別針對普通創客、創業者(團隊領袖,企業領袖)、創投人員、創業教練設置四個不同教育模塊。以U-satarup創業法與行動學習教練技術為特色,結合創業理論知識系統與創業實戰訓練所構建的創業教育培訓體系。
第三是聚焦智能硬件孵化。
由5.0孵化器聚焦智能硬件領域里,涉及到醫療健康產業,智能家居產業,智能出行產業,對初創期團隊及項目進行孵化。
重度垂直的眾創空間,可以匯集產業生態,可以展示出巨大潛力。這一點,專注VR/AR的眾籌空間第十區也印證了這一點。
2、怎樣打造重度垂直的生態空間?
截至目前,國內孵化器、眾創空間經過了從物業型、服務型、投資型、價值型四代產品的蛻變。在黃怡看來,但現有的孵化器模式并不適合潤灣創業孵化的發展需要,只有具備生態型、垂直型孵化器在雙創時代才能夠更加高維度的聚焦資源、創造價值。
那么,怎么才能打造出重度垂直的生態空間呢?黃怡透露,潤灣對未來眾創空間的思考:
首先,要構建產業特色的生態圈。
潤灣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工業設計、檢測檢驗、模型加工、知識產權、專利標準、中試生產、產品推廣等研發、制造、供應鏈、銷售一體的服務,實現產業鏈資源開發共享和高效配置。
其次,構建創業服務生態圈。
通過整合專業領域的技術、設備、信息、資本、外包服務、人力資源等,為創新創業者提供高端、具有專業特色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務。
此外,潤灣還打造自身線上渠道、線下支持、產業通道、創投基金、人力資本、工具法則六大核心優勢,將理念融入到線上線下的創業教育培訓、創業創新系統與社群工具中。
潤 灣認為,構建重度垂直的產業生態可以幫助創業者實現從創新到創造的快速轉變,潤灣的一些創業團隊很早就呈現出了巨大潛力。黃怡對思達派(Startup- partner.com)舉了一個例子:華立工程師陶新武利用業余時間設計、發明一個平衡車項目——“蘿卜車”,在2015年7月發起淘寶眾籌,首發當天 就突破500萬元,最終以2360萬元居眾籌榜首,目前估值2.5億元。
3、打造眾創空間5.0的5個難點
黃怡認為,打造眾創空間5.0并不容易,必須解決以下5個難點:
第一,必須針對特定生態圈。
和傳統孵化器相比,潤灣從簡單的選擇和孵化項目,轉變為基于一個新的生態系統的形成去有意識的選擇和培養項目。意圖將傳統產業的行業優勢和創業公司融合在一起,創造出1+1>2的更大價值,從而保持對垂直產業鏈的關鍵點控局。
第二,打造利于創新點全新機制。
創業需要的不是一個成熟企業的執行系統,而是激發每一個人的探索系統。在潤灣的第五代孵化器新的機制中,完全切斷同傳統企業在管理上的聯系。
第三,全新的創業平臺。
第五代孵化器通過一套智慧資本化的模式,實現智慧眾籌,將企業拉到人力資本時代。
第四,開放式創新平臺。
第五代孵化器,代表了互聯網時代企業的新的組織模式,企業打破圍墻,抹掉邊界,將研發、市場、客戶、制造等資源放出來,將外部的資源、技術、專業、創業團隊和資金對接進來,在企業的邊緣地帶,打造一個完全開放的創新創業平臺。
第五,全程深度孵化模式。
第五代孵化器的孵化模式,不是簡單的靠一個創業教練進行輔導,而是將傳統上在時空上并不對接的資源在幾個特定的時間點上對接,實現智慧的引爆。
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鏈接及出處;本文作者:覃羽,聯系郵箱:qinyu@startup-partn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