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女童對“哥哥、親屬、熟人”的猥褻“無反抗情緒”?如何防范

作者:毛志杰

導讀:“兒童安全”和語文、數學、音樂、物理一樣是一項專業性非常強的教育,最有效、高效的學習渠道還是在學校。你同意為孩子在學校增設“安全教育”課程嗎?

一男子在醫院大廳“猥褻”女童,經調查,該男子是女童的姑父。

一男子在高鐵站當眾猥褻女童,經調查,女童是這家人的養女,這個男子是女童的“哥哥”。

從這兩件引發眾怒、影響很大的事件中,我們很奇怪地發現幾個共同點的關鍵詞:親屬關系,侵害和受侵害方都習以為常、“無反抗情緒”。

這引發了我們的憂慮:誰來保護未成年女孩的權益?怎么提高兒童的自我安全保護意識?

在這之前曾有很多專家說這屬于“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建議家庭要注重孩子的“安全教育”,對此實在不敢茍同。

就拿“高鐵站事件”來說,女童就是這家人的養女,難道這個家庭會給女童全面、專業的“家庭安全教育”嗎?

況且,很多類似事件的受害女童大都家庭條件不好,別說“家庭安全教育”了,能讓女童上學享受義務教育就是不錯的了。

另外,未成年女童本身就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對親屬、熟人沒有防范心理,認為一切都是正常的。

而且,這樣家庭中的父母本身也不具備對孩子“安全教育”的系統知識和意識。即使很多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對孩子的“安全教育”也僅僅限于平時零星的“口頭教育”,很難涉及到全面專業的知識。

專業的“安全教育”知識的學習最理想、最高效的渠道還是學校和社會組織。

在學校,有語文、數學、地理、音樂、體育,為什么就不能增加一門“安全教育課”呢?

這樣從小學到中學,都會形成持續性的專業化教育,使孩子能盡早、長期地形成安全保護意識。

曾經看到過一個英國小學的安全守則,其中有這么一些規定: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摸; 生命第一,財產第二; 遇到危險可以打破玻璃,破壞家具; 遇到危險可以自己先跑;不保守壞人的秘密; 壞人可以騙......

有些規定甚至和我們傳統的教育相違背(比如遇到危險自己先跑,我們以前教育可不是這么說的)。

所以,正確的安全知識必須來源于專業的教育,才能對孩子形成有效的保護,使孩子“知道哪些是對自己侵犯,是必須反抗的”,從而建立自我保護的意識。

在文章中提到的那兩例對女童的侵犯中,女童的表現無一例外地認為是“很自然的事,該玩手機玩手機,沒有一點反抗的行為。”

沒有一點自我安全保護的意識才是最可怕的,僅靠網友暴光難道能解決現場的侵犯問題嗎?

學校“安全教育”可講的內容多了去了,不僅僅包括對兒童的保護,還有心理疏導、急救常識、消防保護、交通安全等等,這才是一門可以“活到老,學到老”的課程,僅靠自學是難以成材的。

所以,建議將“安全教育”像語文、數學、物理這樣的課程一樣,作為學校系統教育的一部分,形成常態化教育體系。

這是從“建立兒童自我保護意識”的角度提出的解決方法。與此同時,在法規、道德等方面加大對“侵犯兒童”行為的譴責與懲罰,才能真正減少此類事情的發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