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三體》有個約會
關鍵詞:三體,高曉松,拆書人,劉慈欣,黑暗叢林法則。
這幾天我一直在暗暗琢磨,要不要寫一篇科幻文章看成不成。正好有機會看到了高曉松拆書《三體》。
高曉松坐在椅子上一邊搖著扇子一邊晃著他的美腿,肚子里的料一如既往的豐富,書中的每一個梗都能和現實或者是歷史事件扯上對應關系,并且總能巴拉巴拉說的有理有據。高曉松能有這么豐富的知識面,聽說此人每天輸入之大,看書閱讀是他每天必做的事情。
撇開高曉松真正的書香門第出身背景不說,要是哪天他真想做拆書人,只怕他一動此念許多靠拆書吃飯的大小咖立即丟了飯碗。就連羅胖在他面前,過于商業化缺了深度與骨子里的淡定。可惜高曉松此人素來愛挑戰眾人極限,絕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畢竟倉稟實了不差那五斗米。他要真想拆書,也不屑拆當下各種商業成功雞湯書籍,他的眼界早已超乎當下,貫穿人類歷史文明,沒有足夠的厚度深度和時間緯度,是挑不起他的興趣的。
一個最頂尖的拆書人其出色之處并不在于就書講書,那都是沒把書讀明白,事實上網上很多人就這么干,拿著一本書,照著書中的內容,從頭到尾按順序講一遍,碰到這種拆書人,我只能送他兩個字:庸才。
高曉松講解三體之精彩,是他能夠將歷史與科幻的無縫對接,每一個看似腦洞大開的科幻點,都能在現實中找到真實案例支撐對應,并將兩者做對比剖析,更顯得入木三分。
比如高曉松將書中提出的黑暗叢林法則,本是宇宙中高級生物抹殺低級生物的一條必然生存法則,他輕輕將之引至大航海時代那些不要命的流氓殺人犯冒險家們,當他們找到了美洲澳洲非洲,來自歐洲的擁有較領先科技化的文明,毫不猶豫地開始屠殺另一種文明。當初美國人開墾美洲,就幾乎將99%的印第安人屠殺殆盡。
在這里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書中來自三體的智子們終于打破平衡搶占先機,把全世界幾十億人全部集中到了澳洲,地球人本以為要在這片土地上重新開始,但三體人卻瞬間摧毀了澳洲所有的現代工廠設備機電,讓地球人一無所有回到原始社會狀態。
地球人全傻眼了,而這時三體人卻不帶任何情緒的平靜地告訴地球人:我們會留下5000萬人。你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去想辦法活下來吧,去想辦法給自己找到糧食,只要別讓糧食吃掉你。
看到這一段,我不由虎軀一震。從幾十億要縮水到5000萬人,那將是一個什么概念?這會是一個怎樣慘烈的過程?就算最后剩下這5000萬人,他們還能稱之為人嗎?他們為了生存為了獲得糧食所做出的種種行徑,已經完全打破了我們原有人類文明所設計的底線。不再有人倫道德的約束,僅為生存而展開一場又一場野蠻慘烈廝殺,在這樣一場場血淋林的浩劫過后,這些剩下的會是什么樣的人?到那時人在更高級的三體文明面前,就是豬狗牛羊的代名詞。
弱勢文明一旦暴露在更強大更高級別的文明前面,只有兩條路,毀滅或者是徹底被奴役。就像幾千幾萬年前人類進化成功,圈養豬雞牛羊狗馬,這些聰明的野獸有的被圈養成為人類的腹中食,有的成為玩物可供玩賞。無論它們曾經多么聰明多么優秀,在更高級別文明前面它們已無平等尊嚴可言。
劉慈欣真夠狠的,他借助這一段把現實中政治商業世界殘酷競爭的本質,用一種黑幽默的方式表現出來。處在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時代本該歌功頌德,卻總有那么幾個冷靜旁觀者,用針狠狠刺著眾人的皮膚,就問你痛不痛。
偉大的小說一定是能跨越從古至今時間限制,涉及人類深處的復雜,超越種族國籍關乎人類命運何往的情懷,因為人類從不肯向后看,而歷史卻總是驚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