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班主任研修2.0班第二篇共讀文章是戚務念博士的《鄉村初中班主任職業倦怠歸因的個案考察——當地人的視角及其社會學的后設分析》一文。最早接觸到這篇文章,是2017年11月在武義舉辦的首屆全國鄉村班主任發展研究論壇上,對戚博士的了解也是從那時開始的。戚務念,社會學博士,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領域:農村教育、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方法論。
時隔大半年,再次深讀并有寫讀后感的作業時,我套用了費孝通晚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主張,寫下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欣欣向榮”的讀后感題目,好像與戚博士的文章并不應景,但正是因為我生活在鄉村教育的第一線,深切的感受到班主任是鄉村教師職業倦怠的重災區,才更渴望鄉村學校與教師能共同譜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欣欣向榮”的教育世外桃源,算是一種理想的追求吧,因此寫下了上面的題目。
職業倦怠,學界主要把它作為心理學問題看待,所以它一直成為臨床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重要問題。前者主要關注職業倦怠的癥狀及其對心理健康(也包括身體健康)的影響,后者主要關注專業助人職業(如教師、醫生、甚至公務員)中員工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在中國班主任職業倦怠的研究日漸增多,究其班主任職業倦怠的原因,當前主要從個人和組織兩個層面進行考察。[1]如,余祖應采用個案研究發現,造成班主任職業倦怠的原因主要有學校的激勵機制、工作心理的超負荷,以及班主任自身的消極人格等。[2]毛紅利通過對某區4所高中的班主任研究認為,其職業倦怠的原因包括高強度的工作狀態、學校管理制度和考評制度不健全、難以捉摸的人際關系和教師個人的因素等四個主要方面。[3]其實,心理健康(疾病)問題的社會根源屬于社會學的傳統問題,社會結構和過程甚至被看作是影響個體健康結果的根本原因,并且這種結構與健康的根本聯結經久不變,變化的只是其聯系的具體形式和中間機制。[4]本文作者試圖回到經典社會學的興趣,即關注結構與個體、宏觀與微觀之間的聯系,并依此特殊視角來解釋鄉村班主任的職業倦怠現象。
文章的小標題是“當地人的視角及其社會學的后設分析”,那么什么是當地人的視角呢?“當地人的視角其實就是情境中人的視角,并不局限于當事人(如本研究中的班主任群體)。類似于人類學家通常采用的主位研究方式,研究者不憑自己的主觀認識,通過深入的參與觀察,盡量像本地人那樣去思考和行動,熟悉明了他們的概念、話語及意義。也即主位研究是指用當地人自身的觀點去解釋該文化。與之相對應的客位研究則是用調查者的觀點去解釋所研究的文化現象。”作者通過開展田野工作,深入一線調研,以當地人視角,對不愿當班主任總結了五大歸因。這五大歸因雖然是以當地人視角得出的結論,但我們這里也基本如此。
1.經濟收入參照論。戚博士指出“收入落差不僅在同行中產生,還在與社區居民的比較中產生”。的確如此!同行比較,鄉村教師收入遠遠低于城市教師;非同行比較,也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我的小學或中學同學經濟條件大都比我要好。十年寒窗苦讀換來的工作卻不及一個小學沒畢業的織布工或建筑工地的小工是常有的事。正如文中所說“他們打工的,一個人一年隨便能賺七八萬,兩夫婦加在一起就15萬了,一年下來可以買車,兩年下來就可在城里買房,這對于我們教師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2.制度設計缺陷論。
“鄉村初中與農村小學比,職業倦怠更嚴重。”的確如此!鄉村學校的制度設計缺乏實效性,往往呈現“干多的不如干少的,干少的不如干巧的”現象。比如,職稱評定的不合理。我了解的一所學校有幾個教學骨干就因為職評的不合理性讓其看透現實,最終從優秀班主任申請只做普通老師。又如,績效工資發放的不合理,讓老師們“心灰意冷”。再如,代課分工的不合理等。
3.鄉村教育衰敗論。“有一個有趣現象,導致鄉村學校的生源流失的往往并非是輟學,而是遷到城區學校去就讀,小學初中皆然。”我們這里也是,孩子小學畢業,成績稍好或家庭條件允許的家長,不惜每年花費3—5萬,把孩子送往市區或縣里讀書。有的自己買房陪讀,有的租房陪讀,有的父親或母親犧牲工作陪讀,有的是隔代的祖父母陪讀,有的送全托機構代為照顧,甚至還有的雇傭親戚或熟人陪讀。按理說就近讀書,無論在人力、財力還是精力上,都更方便或節約一些,為什么這些家長要舍近求遠,有的甚至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精力要把孩子送往城區就讀呢?重要的原因就是鄉村學校缺乏生命力。具體體現在:一、師資力量的匱乏,缺乏專業的老師,尤其在音、體、美方面。有些孩子從小就有的天賦,卻苦于找不到專業的老師或輔導機構培養;二、家校合作只是一句空話。鄉村家校難以有合作,孩子只是學校的學生,卻無法體現其是家庭中的孩子,孩子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比如,一個在鄉村就讀的孩子出現了厭學狀況,老師與家長溝通的結果大都是“老師,孩子就交給您了,我讀書少,也不懂教育”之類的話,而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城區,家長會無比重視,主動與老師溝通,尋找解決的辦法;三、鄉村學校極少重視或支持老師真正意義上的再學習,老師們精神上缺乏動力,所以各種假期培訓與網絡學習流于形式,只是為了完成繼續教育的學時。年復一年的重復同一件事,容易讓老師們產生職業倦怠,如果不補充“能量”,就無法與時俱進。四、優質生源的流失讓鄉村教育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五、領導高高在上,站在領導的“神壇”上俯視教師,讓干群關系緊張,也是鄉村教育衰敗的又一誘因。
4.教師職業高危論。
“說不得,打不得,罵不得”“考不上好學校不找你,但安全出了事故定會讓你傾家蕩產”“準備好三十萬,再去扇學生一耳光”等等說法讓更多的老師很多時候只能“敢怒不敢言”。我的身邊就發生過多起這樣的事。一個老師擰了一下學生的耳朵,學生就躲進醫院不出來,老師只好上門給學生和家長賠禮道歉還賠錢。一個學生在體育課上頑皮摔傷了,就揪著體育老師不放。一個老師對學生講話講重了,學生玩失蹤……太多的“緊箍咒”已經把老師束縛了起來,只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5.崗位勝任力不足論。
班主任工作不僅繁瑣,更重要的是各種潛在“危險”讓老師們望而卻步。年輕與年老的教師往往駕馭不了學生,不能接任班主任工作;有經驗有魄力的中年人往往又把“崗位勝任力不足”作為拒絕“勞苦錢不高”的班主任的一種說辭。
除了上述的五大歸因外,邊界模糊論也是讓老師拒絕當班主任的又一原因。比如作為一個普通老師,你只要上好你的每一堂課就行,而班主任除了要像管家婆以外,還要完成一些無用而要應付檢查的無效工作,致使班主任邊界無限放大甚至無邊界,成為萬事通。
職業倦怠,不僅不利于學校與學生的發展,也不利于個人成長與生命質量的提升!無論是相關部門或領導,還是教師本人,擺脫職業倦怠都不可忽視,也不容忽視,若是都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學校則一定可以欣欣向榮!作為學校的直屬領導,我個人認為更應深入一線,多方位、全方面的了解學校現狀,了解教師心聲,真正站在教師立場,制定切實可行有效的方案,鼓勵教師尋找職業幸福感,關注教師的精神生活,讓教師“安居”,方可“敬業”“樂業”。
參考文獻:
[1]潘云華,張瑞博.初中班主任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多層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7,(5):67-64.
[2]余祖應.班主任職業倦怠問題探討——個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3]毛紅利.高中班主任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對策分析——以吳江區普通高中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4.
[4]Link,B.,and Phelan,J..Socil Conditions as Fundamental Causes of Diease [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95,(Suppl.):8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