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個周末,回媽媽家吃飯,看到沙發上氣呼呼的弟弟,便調侃:“這是誰惹我們帥哥生氣了?還是失戀了?”
“廚房幫媽做飯去,煩著呢。”看見他的確心情不爽,便不自討沒趣了。廚房里和媽媽打下手時,媽媽說弟弟和他們頭兒吵架,一氣之下辭職了。
飯桌上才得知,原來弟弟上午約見一個客戶,由于堵車遲到,即將到手的合同也黃了。我數落他,為啥不早點出發,他說他以為周末不堵車。他和他們頭兒解釋,可人家根本不聽他解釋,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成年人不要老是你以為如何如何,那不是理由,你的自以為是讓公司損失了一大單生意。這個責任你負的起嗎?”血氣方剛的弟弟一氣之下便辭職了。
聽后,不甚唏噓。還是太年輕。我對他說:“這個完全是你的責任,你出了錯,不是想著彌補,而是千般萬般找理由。現在工作多難找,趕緊給你們領導打電話認錯,并想辦法挽救損失。”
看見弟弟不說話,沉思。我覺得有戲,便趁熱打鐵。軟話硬話說了一籮筐。弟弟沒吃飯便出去了。看他的表情,我的話他應該聽進去了。
弟弟走后,媽媽噗嗤笑了一下,說我有她當年教育我的風范。
2.
記得高考那一年,考完英語下來對答案時,發現有篇閱讀理解全部做錯,原因是,誤以為和平時練習的一篇一模一樣,所以沒看文,憑記憶把答案填好了,結果全錯。
高考成績出來時,由于兩分之差沒有達到錄取線。我哭的昏天黑地。事后,媽媽安慰我,沒關系,來年還有機會。但是這次的教訓一定得吸取。
當我和媽媽反復嘮叨,英語的失誤有點可惜,我是以為那篇閱讀理解以前做過,所以一時高興就沒看題目便把答案填好了。后悔莫及。媽媽語重心長對我說:“孩子,你已經長大了,不能老拿我以為當借口,那會讓你止步不前。你要為因你的‘你以為’而犯的錯承擔后果。”
那年之后,媽媽的話銘記于心。接下來的人生,自己因此而少走了很多彎路。
3.
第二天弟弟給我打電話,說他把那只飛了的煮熟的鴨子給追回來了。起初,沒聽懂,后來反應過來了。我趕緊問他是如何把那客戶搞定的。“這你就別管了。姐你說的對,成年人不能老拿我以為做借口,錯了就是錯了,積極彌補才是王道。”弟弟話里話外皆是喜悅。
電話掛斷后,弟弟興奮的語氣還在空氣中繚繞。我能想象出電話那頭弟弟喜笑顏開的神情。
孩子犯錯了,說我以為如何如何時,周圍的人會予以寬容,因為懵懂無知。
成年人犯錯了拿我以為當借口時,除了得到指責之外,別的什么也得不到。
就如同被虎咬傷的趙某發聲時,網上一片謾罵。她是弱者,本該同情。可是恰恰相反。
4.
去年,關于天津大悅城墜樓事件,眾說紛紜。責任方到底在誰?到底是家長的失職?還是商場防護措施不到位?其實,對于成年人來說,任何時候,都要有承擔的勇氣和魄力。
我也是當媽的人,看見類似的新聞心里總是有撕裂般的疼痛。我相信,很多為人父母的都會感同身受。
心痛也好,氣憤也罷,回過頭來我們更應該多些反思。為何這么多的人間慘劇會發生?為何這么多的意外讓我們猝不及防?我們都不是生活在真空的世界里,我們的周圍時時刻刻都會有隱藏的危險,與其等到危險降臨時我們埋怨別人沒有給我們一個安全的環境,倒不如,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任何時候都不要懷有僥幸心理,要把習慣性的“我以為”心態趁早拋開,以絕后患。
被老虎咬傷的趙姓女子,她以為走出了危險區,冒然下車,導致被虎拖走。
大悅城事件中的男子他以為同時抱倆孩子沒問題,深處危險區域而不以為然,結果失手造成一輩子的痛。
那些游泳時不幸被淹死的人,很多也都是游泳高手,他們自以為技術高超,可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讓自己斷送掉了性命。
這些血淋淋的代價,不知否能喚醒大家那顆自以為是的心。因為,有太多的悲劇都是因自己的慣性思維而造成的。
5.
大悅城事件前一個星期我還帶著孩子去商場玩,一歲半的她跑的特別快,而我總是跟在她后面,東瞧瞧,西看看,老公好幾次提醒我,一定要拉著孩子的手,以防危險。而我總是不耐煩的說一句,哪有那么多危險。當時覺得老公太小題大做,后來想想都覺得后怕。
老話說的好,不怕一萬,就怕萬一。萬一真出點啥事,為人父母的誰能承擔的起?而誰又能輸的起?
“我以為”這個慣性思維到底有多可怕?
小到丟掉一份工作,失去一個愛人。大到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撕心裂肺,萬劫不復。
對你而言,如果“我以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戒不掉,那你就要做好承擔一切后果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