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2017-12-19 韓志玢 丨?小爸媽讀心術(shù)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經(jīng)常會遭遇跟所處環(huán)境發(fā)生矛盾的情況,如果處理不合適,孩子就會深陷在情緒“旋渦”中難以自拔;處理適宜,孩子則會從事件中獲得寶貴的成長經(jīng)驗。如何引導孩子妥善處理生活中出現(xiàn)的情緒“危機”,是值得家長們反復思考的問題。
我在學校兼任心理輔導老師,這兩天三年級小溪的家長反映“女兒一遇到任何挫折都會哭鼻子。比如在舞蹈隊,和同學一起跳舞時,她沒有跟上節(jié)奏就會有特別強烈的挫敗感。我該怎樣幫助她才好呢?”
無獨有偶,上個月也有一位三年級孩子的家長找我談話,“仔仔平時難免會因為調(diào)皮受到我的批評。以前批評他,他會頂嘴,但是頂完嘴后的結(jié)果就是會招致我更猛烈地批評。現(xiàn)在,他不頂嘴反而改成在自己胳膊上狠狠地咬一口,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看到孩子這樣我很心疼,也很苦惱: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哪能不受一點兒批評?我該如何幫助仔仔消解受批評以后難過的情緒呢?”
我想這是很多家長在孩子日常教育的過程中比較困惑的問題,究竟該如如何解決呢?
家庭教育大師薩提亞女士在大量個案積累中發(fā)現(xiàn),父母親對于孩子技術(shù)的掌握,知識的學習一般都很有耐心,比如孩子學走路,可以在一次次的摔倒中反復練習,在過程中父母會給予很多的時間與耐心;但對于情緒的學習,父母親可沒有那么好耐性,讓孩子受傷難過,感覺疼痛,然后再學習如何更好地表達出來。
出現(xiàn)以上的情況,可能是基于我們一個錯誤的認識: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所以,總是企圖避免和壓抑這些情緒。
事實上情緒并沒有對錯,情緒只會帶給我們感受,感受會有舒服,也會有不舒服,而不舒服的情緒恰巧會提醒孩子,需要做出一些改變,這樣他才有機會去學習應對和處理的方式,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在日常受到挫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小溪在練舞的過程中受挫,于小溪的父母而言,完全可以把每次的挫折當成一個機會去教導她,那種狀態(tài)下她應該怎么辦?
讓孩子認識挫折的情緒十分必要。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有挫折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這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你努力不夠或者其他的客觀因素。這是一個讓她學會面對競爭,認識挫折的機會。當某個小朋友跳的比她好時,讓她觀察這個小朋友到底好在哪里?他是如何做到?挫折雖然不好受,但是通過吸取教訓和經(jīng)驗,會令自己慢慢變得更好。
父母千萬不要引導孩子逃避競爭,也不要過分鼓勵孩子和別人競爭,導致孩子過分重視競爭的結(jié)果,關(guān)鍵是我們和孩子都要用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競爭。當然如果爸爸媽媽在自己面對挫折與競爭時,以身示范如何處理好的方法,那樣對孩子是最有效的教導。
在仔仔的案例中,我認為如果孩子的表現(xiàn)已經(jīng)到了這種程度,說明媽媽過于嚴厲,批評過頭了,媽媽可能覺得委屈,為自己辯護說我在教育他。但很重要的一點,我們應該反觀孩子的行為,去評估,去改善。
孩子自傷已經(jīng)是一種偏差行為,它代表孩子內(nèi)心儲存了過多的負面情緒,無處發(fā)泄,只能變相攻擊自己。很大程度上的原因,不是因為孩子過度敏感脆弱,而是媽媽的態(tài)度嚴厲過頭了,自己卻毫無覺察。
所以,建議仔仔媽媽要做的不是想辦法讓孩子學習消解情緒,而是反思一下,在批評孩子時,聲音和語氣里有沒有過大?聲音過高,語氣過硬都會引起孩子的過激反應。嘗試改變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看看效果能不能好一點。如果態(tài)度溫和依然對孩子沒有效用,我們也可以嘗試其他的辦法。比如孩子不肯完成作業(yè),我們就不同意他出門玩兒,直到他完成份內(nèi)的事兒。溫和的說教沒效果,不代表我們只能用激烈的批評和指責。
另外,我們也可以采用陽性強化法。比如,當我們想讓孩子養(yǎng)成按時間計劃上床休息的習慣,那就在孩子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上床休息時候表揚他。你能準時上床真棒,自律性真強。我很樂意看到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教導而不是發(fā)泄自己的情緒。所以如果正面鼓勵比批評更有效,為什么我們不用這個方法呢。
一般情況下,孩子有情緒后通常有兩種表現(xiàn)。一是任意發(fā)泄出來傷害別人,最后導致別人排斥他,人際關(guān)系出現(xiàn)阻礙。二是使勁壓抑情緒,導致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受到干擾。每個人都具有足夠的生命能量,用以支撐自己的學習和成長。但如果情緒太多,內(nèi)在擾亂太多,生命能量的消耗就會太多,這就意味著孩子不能用他所有的生命力來學習、行動和跟人交往。
如何養(yǎng)育情緒穩(wěn)定的孩子?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采用溫和而堅定的態(tài)度,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心理需求,他們更愿意花時間去聆聽孩子的話,關(guān)注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管教張弛有度,用尊重、鼓勵、欣賞、信任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