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2017上海高考作文:預測,是指預先推測。生活充滿變數,有的人樂于接受對生活的預測,有的人則不以為然。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 ? ? 圖樂園周三分享留下的功課。我也思考一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感悟預測
? ? ? ? ? 提到預測,我首先想到概率,想到未來。人們對于預測的神秘,帶著憧憬,帶著質疑,且行且驗證。
? ? ? ? 記得前些日子聽了萬維鋼的日課,其中一課正是說自我預測的,他講了如何用別人預測自己。他提出決策科學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基礎比率(base rate),就是以前的人,做同樣的事,做到的平均水平。這是預測未來最好的參考指標。實際是用過去的經驗判斷未來,以古鑒今也是同樣道理。現如今都講大數據,預測離不開數據的佐證。你不比別人特殊,如果特殊要找出特殊之處。這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自己的優勢修正基礎比率。我的單位一直依靠降雨數據來預測未來降雨,大數據的統計和推倒是必要過程。但這樣的預測準確概率也不能達到百分之百,用天有不測風云來注解,也是大家能接受的。但具體分析也是有據可循,每一次降雨過程都有影響它的諸多因素,以往大數據僅可借鑒。預測的方法總結起來有兩點,對現有數據和方法的分析,對具體事情的觀察和比較。
? ? ? ? 往往很多事情,我們所掌握的數據并不能涵蓋所有,在你決定的那一刻,沒有那么時間等著你收集數據資料,也容不得你進行詳盡的預測分析,很多時候我們的預測是憑直覺的,憑經驗的。這需要在平時就強大自己的認知,豐富閱歷,在你預測時,才能不偏離大方向。如果預測放在趨勢之類上,大家都能平心靜氣的談,但預測到自己的身上就會很難理智應對。
? ? ? ? 正巧,今天聽一個同事感慨“在這個單位,我現在就能一眼看到我幾十年后的樣子!”我聽了不寒而栗。我也處在這樣一個想突破求變,又遭遇求變不可的境地。我總認為不應該這樣啊?人生是充滿變數的,如果剛剛二三十歲就已看穿后半生,這種生活不是通透練達,是望穿秋水的無奈。即使一個單位的體制決定了置于其中的職工故步自封,作為人個體也要對自己的未來有期許和預測的。我還是始終相信自己對未來的預測和把握的。預測固然有,也需要對不可預測有著果敢的選擇。
? ? ? ? 忽的想到讀過的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他在被貶后的第三個春天,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發出豁達的感悟。引來,以鼓勵自己。
? ? ? ? ?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 ? ? ? ? ? ? ?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 ? ? ? ? ? ? ? 莫聽穿林打葉聲,
? ? ? ? ? ? ? ? 何妨吟嘯且徐行。
? ? ? ? ? ? ? ?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 ? ? ? ? ? ? 一蓑煙雨任平生。
? ? ? ? ? ? ? ?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 ? ? ? ? ? ? ? 山頭斜照卻相迎。
? ? ? ? ? ? ?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 ? ? ? ? ? ? ? 也無風雨也無晴。
? ? ? ? 每每讀到這首詞,體會到他曠達超脫的胸懷,自己也豁然開朗。又想到蘇軾在《卜算子》中的最后一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和弗羅斯特在《林中路》最后的那“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同樣傳達出對人生抉擇的態度。
? ? ? 人生可預測,亦可改變,在你如何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