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ingtonIngham提出有關自我認識的喬韓窗口理論,也稱為“約哈里”窗口理論。兩位大咖達成一個共識,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筆者舉手贊同,你呢?)
那么,窗口理論,講的是哪幾扇窗呢?看官請看下面介紹:
1.公開的自我:透明真實的自我部分,自己和別人都了解(如果比喻成照鏡子,那是我的正面)
2.盲目的自我:別人看得很清楚,自己看不見(就像我的后腦勺,自己看不見,照鏡子也難)
3.秘密的自我:是自己清楚但別人不了解的部分(我的襪子上有個洞,脫鞋就會好尷尬啊~)
4.未知的自我:是別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潛在部分(這個不大好比喻了,比如身體的免疫機制,時時在工作,卻內外都看不見)
通過與他人的溝通,分享秘密的自我,可以克服自己的羞愧感(破洞襪子的尷尬與自責),而他人的反饋可以減少盲目的自我(看看我后腦勺的發型是不是亂了),對自己的了解就會更多的相對客觀些。
讓自己更了解自己,我們可以做以下的工作:
■在“我”與人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1)與人交往,他人就是我的鏡子,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獲得更客觀的對自我的認識。
(2)通過他人的反饋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是一件難事,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尊重別人給我們的反饋,能幫助我們認識了解自己。但我們對他人的反饋不需盲從,也不忽視。
這一點比較難的在于,我們往往聽到有利的回饋我們會高興,而無利的回饋我們會生氣,這個需要我們培養一顆強大的內心。
■在“我”與事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1)從成功的經驗了解自己。曾經取得的成果,從做事的經驗中了解自己,是另一種學習方式。
(2)從失敗的經驗認識自我。每一次失敗的經驗都可以讓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缺失,來避免重蹈覆轍的經歷。
■在“我”與自己的關系中認識自我:
古語說的好:“吾日三省吾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通過觀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表現,常常總結自己的處事方式,與人相處的模式,了解自己的優缺點。
(1)“我”眼中的我。以自己的角度觀察到的我,包括外形、性格、能力、表達方式、處事模式等。
(2)“他”眼中的我。從別人對你的反饋,情感反映而覺察到的我。不同關系和立場的人對“我”反饋的也不同,我們可以從更多的人對自己的反饋中了解到更全面的自己。
(3)“我”理想中的我,從現實中和自認為別人眼中的我,自認為別人心中的我等方面來認識。
所以常常我們會說,難以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
而事實上,人,都是難以了解的,我們對自己又何嘗不是呢?
好在我們有心理成長團體,它建立起你與自我、他人和團體的關系,提供了一個安全又溫暖的環境,讓彼此各自、互相了解,也讓我們深入的看清自己,俗稱“照鏡子”。
在團體里,你將會看到自己并不太了解的那些部分,也許你會欣喜,你會驚訝,你會落淚,最終,你都將會寬容溫柔地接納她。
在這個冬季,來團體里相互支持,抱團取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