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現在吧,在過20年,中國還有沒有這種導演還不知道呢。
一輩子就請你吃過不超過十頓飯,但是這十頓飯夠你享受一輩子。盡管吃的時候假客氣說味道太重,吃不慣。可是吃完還挺喜歡咂巴咂巴嘴兒。
別的導演有這樣嗎?沒有,請你吃的青菜就是青菜,豆腐就是豆腐,你非常明白你吃了什么。但是你絲毫沒有再去回味它的沖動。
看電影首先要帶著一個輕松愉悅的心情去看,能懂多少是多少,不至于讓你看不懂。就邪不壓正來說,輔助的線索是很多,但這不是主要的,只是為了為整個影片起到一個烘托年代氛圍的作用。拋開這些輔助線索,電影的主線依然是明朗輕快的。
影響你觀影體驗的就是那么多自以為是的影評人,對于姜文的過度解讀。甚至是帶有攻擊性的惡意解讀。
何必呢?至于嗎?一部電影而已,就算你不理解那些所謂的輔助線索,所謂的姜文式風格。你就當成一個普通的電影去看就成,你能懂多少就是多少,不影響你的觀影體驗。
招你惹你啦?要把那么多的負面情緒,不滿和憤怒,淋漓盡致的表現在你那張欲求不滿,猙獰而扭曲的臉上?
其實我是理解并且同情這類所謂影評人的。本質上講他們與我們在大街上遇見的那種路怒,大排檔的小流氓具有同樣的特征。惹到他們的都不是汽車本身和另一桌吃飯的小伙伴。真正惹到他們的有可能是他們的老板,有可能是他的同事,甚至有可能是他們的親人。他們無能為力對現實反戈一擊,只能找一個最簡便宜的活干。就是找一個電影做標靶,就是找一個真實存在而又遠離自己的生活有安全距離的這么個人,來盡情的辱罵、顛覆、解構來滿足自己的空虛與寂寞。
解讀和影評不是不可以,但是作為一個智力健全的人能不能夠以平和的心態和善意的態度回應一個有誠意的藝術作品?
姜文可不可以把電影做得更像你們所期待的那種電影一樣呢?可以的,讓子彈飛不是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嗎?好萊塢的一大堆影片不都是這樣嗎?中國的其他導演不大概也是這個路子嗎?可是帶著期待走進電影院的中國觀眾,就真的喜歡除姜文之外的其他電影嗎?
為了幫助觀眾理解,姜文甚至把自己的電影片名就取得如此直白--《邪不壓正》
事實證明,中國的這幫影評人們除了跳腳罵人,不會別的。沒有姜文他們依然會跳起來罵,有了姜文,他們只是多了一個罵人的理由。反正在這類人的人心目中只有自己罵人才能夠證明自己的存在。只有罵人了,他們才覺得他們比所有導演更懂電影(也比自己的領導更懂如何管理,比自己的朋友更加知道如何對待朋友,比自己的親人更知道如何關愛他人)
可姜文是無辜的呀。姜文不是你領導,不是你同事,不是你親人,也不是政治家。他沒有辦法把你的不滿消除在你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他只能有誠意的告訴你,我們其實可以這樣欣賞電影(我們無法改變生活,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對待生活的態度)
關于電影,所謂的隱喻,所謂的邏輯。我一點都不想討論。因為討論所謂電影的邏輯這件事本身就很沒有邏輯。你用什么來論證邏輯關系呢?用現實的生活嗎?有其他的電影嗎?
人來到這個世界,本身就是沒有邏輯。你能說因為你的父母來到這個世界并結合所以就一定有了你嗎?請注意哦,即使你的父母來到這個世界并結合也不一定會有你。你來到這個世界純屬偶然。
電影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欣賞電影,了解藝術,是我們對生活美的追求。但千萬不要在這種追求中喪失的美的德行。
在所有的影評中,這個12歲的小女孩顯得那么真誠和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