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3梁惠王章句下7-2》
今天是丙申年乙未月庚申日,七月初四,2016年8月6日星期六。里約奧運開幕。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
孟子指出世臣、親臣對國家的作用,指出齊宣王親臣既無,世臣凋落的現象,隱含著政權危機。
齊宣王認為這是因為那些離開的都是不才之人,就尋那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的藥方了,他問孟子:"我怎樣去識別那些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們呢?"
孟子不究細節末技,直接把小問拎到戰略層面,"國君進賢,如不得已",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首要地,這不是外面的人才問題,而是國君的態度問題。戰略亦是態度,態度即是戰略。這兩句翻譯過來就是:如果國君選拔人才,搞得好像最終迫不得已而用之的樣子,如不得已本質是什么態度引發的狀況呢?如忽然不精心意。那么,結果就要把卑賤者提拔在尊貴者之上,把疏遠者提拔在親近者之上,對這樣的后果能不戒慎恐懼嗎?
忽然不精心意。《荀子·正名》上說:"故愚者之言,芴然而粗。"芴然就是忽然,粗就是不精心意。這個精字,也是靜字。只有靜其心意,才能做到詳審。
人才流失最主要原因是與上司溝通出現問題。毛病不是出在人才這端的單方面,而是出在互動關系過程。如果將結論歸結為:那個人不勝任工作。下這個結論的人認為問題已經找到了,解決辦法也就出來了:識別那些不才的人,而不用他。從而將真問題掩蓋起來。下這個結論的人認識不到自己也是問題的一部分,則他不會反躬自省,調整改善,則將帶病進入下一個同一反復的輪回之中。輪回幾次也就離國破身亡很近了。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
孟子說,人才這件事情上,國君須親力親為,不能交辦出去;人才這件事上,國君須自定主張,不能交由眾議。人才不是設備采購,標準是外在的標準而且是統一的標準,人不同于設備。領導人,歸根結底做好三件事:修身、識人、用人。
孟子說,左右親近之人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位大夫都說某人好,也不可輕信;全國上下都說某人好,那就親自去了解他,實信其有賢才,再任用他。相反也是一樣。最后的主心骨,得是自已的。而自己呢,不能是忽然不精心意的愚者!
【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
這節講的是用刑問題,看似跳躍,實則緊密,因為孟子談的不是一件具體的事,而是國君與國運的戰略議題。人才問題和用刑問題,屬于兩個類型,適用的原則是一致的,而這兩樣事,都是領導力的考驗領域,都與有無資格成就"千秋大業"、"百年企業",能不能基業長青有著直接的關聯。
坐上一個領導位置,可以追求個人風格,但是,作為領導人,不是領導私人的事兒。孟子講天命天討,我們常說天人合一,讓你當領導,不是讓你代表天,而是讓敬天,存有一份戒慎恐懼的敬畏,把得意的淤泥鍬出去,把唯我獨尊的驕傲鍬出去。你只能代表你自己,除了你自己,你代表誰都是扯淡。望天生敬,低頭思命。什么命呢?使命。
這就是曾國藩修身十二法中第二條所講的"正位凝命,如鼎之鎮",使命這東西始終不能動,不能移,不能丟開不管,跟自已的命綁在一起,不隨利害而改,不因得失而變。
【"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有了這樣的使命意識,然后才能勝任領導人民的職位。
使命不是專業。我相信,沒有一門是專門學習當"為民父母"的專業,如果有,該有多么矯揉造作扭捏難看啊!
那么,使命是什么呢?使命是素質,是作為一個具有高度責任感的君子所有的好心腸、好愿望、好習慣、好修養,他對自己的最高期許,就是以這樣一種方式成就他的一生。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