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百科里面,安全感被很精準的定義為: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簡而言之就是渴望內心一直有一份舒適感。安全感通常被用在感情上,去定義自己另一半的言行所帶給自己的穩定需求。
安全感的價值到底在哪里?
它的價值不僅被用來譽人,也是一種自我認知的肯定。很多人都提過安全感到底從哪里來,絕大多數人都會說從父母,從戀人,從朋友身上獲得,卻極少數人認為和自己有關。
李笑來花了一周的時間談論關于安全感的交換價值——運用你自己的專業領域的技能服務去做更高的投資,當然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這種風險必然會讓你不安,讓你不能穩定,自然而然就會沒有安全感。然而這種安全感的缺失并沒有讓人望而卻步,甚至讓人越挫越勇。是什么促使他們寧愿放棄他們渴望的安穩和舒適感去交換這份不安定因素呢?
自我價值才是安全感的前提條件
用安全感換取投資的機會,在經濟學上屬于機會成本,這種成本的代價就是用安全感換取了一個機會,而放棄其他所有機會,這種放棄,刺激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去尋求一種增加自身安全感的途徑——只有越成功,成功換來的價值越大,機會才會越多,價值才會越穩定,那么缺失的安全感才會慢慢回來。
聰明的人一直都知道,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就像明星為什么離婚率比我們普通人高出數倍不止,卻沒有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一樣,他們有自己的工作事業,學習圈,被朋友背叛,被愛人背叛,他們沒有時間去痛苦,他們的安全感已經在事業上交換出去了,沒有多余的安全感去為感情不安,當然,這并不代表在感情上就不投入安全感了——在你真正在意的感情上,不僅要投入安全感,還要去澆灌它,讓它枝繁葉茂。
到底什么樣的人才是安全感價值的最適應人群?
答案是自我驅動而不需要去被管理的人。這種人不僅是安全感價值的適應人群,更是社會上乃至獵頭上瘋搶的人才。互聯網時代,最多的是人,最缺的也是人。現代人自由意識很重,很抵觸被管理,所以自我驅動下的自我管理才會被看的如此重要。如果一個人可以不用任何管理約束的情況下,完成所有公司交代的事,那就說明這個人自制力,獨立性都很強,既然自制力如此強的人,抵制誘惑的能力也會高于常人,他們就會深深地了解安全感的重要性,也會給予身邊的人更多的安全感,并且在自己用來交換安全感的時候,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安全感回歸。
這個時代最大的價值就是投資自己,才能增加自己安全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