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得了一種病,叫周期性職業生涯恐懼癥,因為總有刁民想害朕,前一陣子有個客戶在上課間隙打電話問:“陳老師,這批學員表現怎么樣,有沒有偷懶躲在宿舍睡覺的”,我說“沒有沒有,放心,他們沒有躲在宿舍睡覺,他們,都在現場睡覺”。學生配合的課堂上,時間白駒過隙,學生不配合的課堂上,時間度日如年。回首幾年的培訓師生涯,別人只看到賊吃肉,沒人關心賊挨打,其實大部分職業都是血淚史,有血有淚有屎。所以這幾天我換了個工作模式,改行當小編,來寫寫成長過程中不務正業的重要性。
? ? 還記得我在工作滿十年的時候,所在的基金公司遇到投資人擠兌,無法支撐,我們各奔東西,投簡歷找工作。面試的時候才發現面試官是以前的下屬,而應聘者有好幾個行業里的熟人,大家尷尬地互相打著招呼,遞根煙說兄弟你不是前幾天還在行業論壇里指點江山嗎,今天怎么~~~,只好露出人艱不拆的笑容,說——就是過來做個交流。
? ? 《無間道》里說,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想做個好人。人到中年,頭頂已禿,肚腩漸粗,左手香煙,右手佛珠,沒有混成萬里挑一的有趣靈魂,但是肯定能收獲千篇一律的丑陋皮囊。中年的意氣風發,或者油膩焦慮,都是職業第一個十年里因果律在起作用,因為每一個你不滿意的現在,都藏著個不夠努力的曾經。
? ? 像我們這行,上輩子殺豬,這輩子教書,別人轉型,都是機緣巧合,我呢,基本屬于走投無路。當人資的工作遇到天花板,家庭的壓力又撲面而來的時候,打工是不可能再打工了,創業就成了唯一的選擇。還好,前十年的不務正業,支撐了我們順利轉型,可以擁有選擇的權力。
每一個命運的饋贈,都在暗地里標好了價格。
? ? ? ?大部分的職業都有十年之癢,up or out,是擺在中年職場人的兩個送命題。可是,大部分崗位的中年人,都是邊際成本遞增,而邊際效用遞減的,CEO只有一個,且往往不是技術線就是營銷線要么是財務線,單純職能部門的人,上升通道比較狹窄,在四十歲過后很多都錢途無亮。在競聘的時候,大家都想唱《我們不一樣》,可惜大部分的時間里,老板面前的曲譜都是《可惜不是你》。
? ? 所以在三十五歲左右的職場人,要遵循T型職業道路,要么在專業領域深耕,成為不可替代,要么在跨界路上絕塵,學會綜合運營。不管哪條路,斜杠都顯得格外重要,每掌握一項新的能力,就多一次選擇的機會。我們以人資這個職能工作為例,說說為什么一定要不務正業。
因為,這種職能類工作,只務正業,都活不好活不長。
? ? 很多杠精肯定會說也有很多人資也有職業成功的,做到年薪百萬,名震天下。嗯,你說的對,我們就是要成為這種人資,但是要糾正一下,那已經不是純粹的人資了,基本上屬于了解運營的職業經理人了。這也是我們要給出的三個建議。
建議一:跳出職能看管理
? ? 先講結論,任何不了解產品和業務的職能崗位都有天花板,自我封閉的職場人在電視劇里活不過兩集。企業存在的核心邏輯,市場競爭中的核心能力,是每一個職能部門的人都應該了解的,比如HR,要想升級,就要從HRSP(服務伙伴)到HRBP(商業伙伴)到HREP(專家伙伴),而不能只懂工資和合同,招聘和培訓。
? ? ?在HR的所有模塊里,績效模塊公認是最有技術含量的,管理約等于人力資源管理約等于績效管理,從MBO目標管理到KPI關鍵指標到OKR關鍵結果,都要求設計者掌握行業底層邏輯:制造業靠高精益,地產業靠高周轉,零售業靠高坪效,服務業靠高體驗,而所有需要客戶的非壟斷行業,都需要高引流高轉化高留存。
建議二:跳出培訓看學習
有一次培訓,學生懟老師,老師你教的都是些沒用的東西,老師淡定回應:我不許你們這么說自己。在這個時間碎片化,注意分散化,審美疲勞化的時代,喧囂的職場確實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所以,除了關注一堆知識付費平臺,交一大堆的智商稅以外,很多職場人都很缺乏專注的,系統化的,專業化的能力拓展學習。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拘泥于所在的工作。盲從于他人的推薦。
? ? 可是,現在哪有所謂的專業,做電商的阿里在搞金融,做社交的騰訊在發視頻,開店鋪的蘇寧在弄地產,聯想、格力、美的,甚至是中國最大的產業金融平臺,跨界已經是常態化操作了,現在都在喊生態圈,而職場也需要有生態的概念。
職業的生態,需要智商上專業深化舍我其誰,情商上左右逢源長袖善舞,逆商上迎難而上屢敗屢戰。
? ? 而在學習領域,則內外兼修,融會貫通。企業的外部環境,用咨詢業的PEST框架分析,必須緊跟技術、經濟、政策、社會的變化,多看中央第二套,少看中央第八套。企業的內部經營,則在專業的基礎上,了解綜合運營,熟悉各部門的協同模式,觸及行業的底層邏輯。
? ? 實在不知道學什么,就學一些高BUFF,高復利的技能,比如演講、營銷、投資,能在未來給你帶來持久的回報。
建議三:跳出公司看職業
? ? 有個損友說,學習太辛苦了,我被逼的只能走向偶像道路。嗯,這個很好很強大,顏值就是真理——人的一輩子,就跟游戲一樣,打怪升級換裝備,千萬不要有穩定的幻想,要善于把所有的資源當成杠桿,包括顏值。
?
? ? 現在連銀行、電力、通信這些大央企,都在搞混合所有制改革,經濟也已經進入新常態,改革常喊深水區,卻還有很多人,錯把平臺當本事,把穩定當盾牌,就喜歡說“本來就是這樣呀”“大家都是這樣呀”,還有“我已經習慣了”“我現在還不錯”,并且給自己貼上公司和崗位的標簽,用泡沫編織的被子蓋住自己,然后在變革的時代裸奔。很多人確實很努力,別人掌握新的本事需要三年,他,需要十年。
穩定工作帶給你安全感,也剝奪你的可能性。
? ? 行走江湖,數來數去看行囊里的三大資源:專業、人脈、口碑。頻繁跳槽雖然并不鼓勵,但是世界這么大,不能隨時說走就走,至少也要偶爾去看看。跨過本行了解市場,讓自己成為一只草船愿借的名箭,經營跨圈層的人脈,鏈接更多智慧的大腦和強大的資源,沒事去刷刷臉,才能最終成就強大的個人品牌,實現從被選擇到選擇別人的轉變。
? ? 好了,午覺時間到了,今天的碼字就告一段落,同學們可以關燈鎖門了。今天的內容沒有成功學雞湯,我的經驗就是這么樸實無華,且枯燥,就像經常調侃的那樣,成熟的中年不僅因為本身做得不錯,更因為,以前搞垮的更多。職業成長就是營銷的4P,不斷打磨自己這個產品,推廣自己的品牌,開拓分銷的渠道,最終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