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明鏡,萬物皆空。嘈亂的塵世中能夠有內心的一片凈土,一份至真的信仰,足矣。相信這也是真正的星月把玩者們的初心罷。所謂星月,常見的說法是:其表面的黑色小點像星星,每粒籽上都有一顆白色大眼,像是夜空中的月亮,因此得名星月。
盤得對要先知道自己在盤什么!
①星月菩提究竟是什么?
作為四大菩提之一的星月菩提,本體是一種木質藤本植物、黃藤的種子,一般是分布在亞洲熱帶中南半島到馬來群島還有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這種黃藤的子也有很多不同品種,包括淺色金蟬菩提子、金蟾菩提子、元寶籽、摩尼籽還有冰花星月等。現在一般玩星月的人手上的大多數都是我國海南產的元寶籽,還有一少部分是來自尼泊爾的金蟬籽。小編需要提醒的是,尼泊爾的元寶籽基本不存在,別被忽悠。
②菩提上的星月從何而來?
星月菩提和其他所有菩提一樣,并非天生長成這樣。事實上,黃藤的種子不正圓形,需要靠人手剝皮打磨拋光制作成可以盤玩的樣子。星月菩提是因為每顆菩提上都有一個大點和很多小點,看上去好像眾星捧月一般,才得此稱呼。
月:星月菩提上的「月」,是黃藤種子的胚胎位置,像是「正月」這種就是胚胎所在是種子的正中,因為本身黃藤種大小形狀不一,所以加工成品之后能形成「正月」的也很少,物以稀為貴,故受追捧。
星:星月菩提上的「星」是黃藤所屬棕櫚科植物的一大特色,叫做「嚼爛狀胚乳」,也就是胚乳的表面會凹凸不平,黃藤這種的表面凹陷會特別明顯,皮的一部分陷入坑中形成黑色,拋光后成為了「星」。
盤得對要先懂得這些入門知識
就像彩色寶石雖然在挑選品質時跟隨了鉆石額度4C標準,但作為「彩色」寶石,自然以色彩為首選一樣;星月菩提既然叫「星月」菩提,在挑選時就要以「星月」的密度為挑選前提,其他標準的重要程度是這樣的:密度>做工>款型>色差>正月
>>>部分關鍵詞科普
正月:胚眼在菩提籽正中心。
弦月:胚眼在菩提籽上不居中而在外面上。
密度:菩提籽上星月分布的緊密程度。
色差:同一串星月菩提上,每一粒菩提籽之間的自然顏色有無差異。
陰皮:黃藤籽做成菩提籽時,漿液是否嚴重到影響部分顏色偏差。
紅籽:因為浸水而使得顏色有變。
款型:除了正圓之外,也有人喜歡不同形狀,故而也有制成不同形狀的。
>>>辨識密度
星月菩提可以長年把玩,密度好的開片細膩、盤到玉化程度比較快;密度不好的開片快、上色快、碎的快、扔的快!
①星中黑色要滿而不空、星點積細如牛毛者,好。
②同串星月,籽的體積相當、重量相當者,好。
③盤玩變色慢者,好。
盤得對要先排除這些誤區!
誤區①:密度就是要「繁星滿天」?錯!
很多人以為星月菩提的所謂密度好,就是星星多且密集。這個觀點是錯的!其實不管是「繁星滿天」還是「月朗星稀」都會有人喜歡,但真正的「密度好」是不在乎星月數量的,而在乎一顆菩提籽上的「星」是否分布均勻,是否團結圍繞著「月」。一整顆籽上的星月分布越均勻、星空越小,算是比較好的。
誤區②:品相很重要?都是因人而異的!
很多人玩星月,開口就是什么「留白稀松」之類的專業術語,新人或者外行可能就不太懂了,說的明白一點,其實品相首先是要玩的人直觀感覺上很舒服。就像剛才說的為什么不是星點越密集越好?你也不怕看著跟馬蜂窩似的強迫癥都要犯了嗎?重要是星點細密均勻,和星點之間的留白配合的恰到好處。好的星月不僅是盤玩養生,也是一種值得欣賞的藝術品。
誤區③:干磨好還是水磨?選擇干磨!
玩星月菩提,干磨原籽內部結構未經水泡與其他添加劑的洗禮,保持原有內部結構,有明顯車痕,值得盤玩臻藏。而水磨在磨制過程機器上加過水,顆顆正月很有賣相,但是盤久之后開片紋顯得硬朗,出現開片后比較容易裂伴隨掉渣,不出幾年只有扔掉。而且在水磨過程中有的商家還加入漂白劑、雙氧水等,人工制造出漂亮的假象,讓人更加防不勝防。
鑒別:雙氧水燒色后會有異味,如果得知是水磨、看到菩提籽又在真空袋里封裝,千萬要打開聞一下是否有異味。
盤得對也要養得對!
①用“盤玩利器”搓:先用干凈的搓澡巾或者毛巾,兩邊縫合做成一個袋子。將珠子一粒粒拆散后放入縫合后的袋子,加入綠豆,綠豆:珠子=1:1.5混合,每天有空就搓,中等用力,搓一個小時以上,持續15天,前10天用搓澡巾粗糙的一面,后5天用細潤的一面;觀察珠子表面發亮之后,即可上手佩戴。
②上手盤玩:前2個月要避免手汗太大,保持手干凈清潔,如果有耐心,就戴手套盤玩,這樣玩出來的珠子才會金黃透亮;每天大概盤30-60分鐘即可。(注意:喇叭口也要盤到)
③添加配飾:上手后約2-3個月,珠子變色掛瓷了之后,您DIY添加配飾,之后您只需要趁著每天有空的時候慢慢盤珠子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