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技能管理知識體系? ??【畢愉斌】
第五章? ? 拓展技能知識體系的5個方式
夯實了技能知識體系的基石后,對信念、幸福都有了些新的認識后,我們還得在世俗社會展開我們的工作生活。對自己想要什么,有了初步思考后,就要在進一步去想想如何讓自己全方位生活的更美好,內外同步成長,地面下的根部要培育,地面上的枝葉也要修正。
不但在心靈上更加明凈,有顆強大的內心,海納百川。在世俗中也能更加有所成就,拓展自己的視野,讓自己的能力和認知層次與現實社會建立對應關系,心靈內外都能更加平衡,實現內圣外王,實現自己的抱負,從而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
本章我們在通過幾個維度來繼續擴展下我們的認知,給我們的技能樹在補充些營養,讓技能樹更加根深葉茂。窮困時,安貧樂道。顯達時,富而好禮。不窮不富時,安放內心,止定靜安,樂觀好學,找到把自己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狀態。
第一節、舒適區外學習與能力圈內行動
為什么在最后還要在提這個舒適區呢,就是感覺前面寫完后,這個地方在切換一個角度來分析,更好的體現思維層次的不同。我們的知識體系構建第一階段也基本上路了,如何在后續讓這個階段繼續螺旋上升,進入到下一個更高階段。又回到內心深處的認知學說上了,回看下有沒有產生源源不斷改變的動力?
我們國人都有個成功心結在內心深處,全民呼喚財富自由,過于執著于對更美好物質生活的向往,給自己增加焦慮。如果不焦慮個財務自由,好像就是渾渾噩噩,時間長了就是不思進取。身處大競爭前沿,這種價值觀是實時回蕩在我們內心與身邊,我們又沒法躲避,就不得不被裹挾進入這個漩渦。
內心里面隱隱浮現的成功,與身邊各種“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價值觀念宣導同時包圍著,如果我們壯年有一段很長的穩定時間,沒有物質上的發展“上升”,我們就會主動或被動的貼一個“不成功”的標簽。這樣就會不由自主的焦慮,不由自主的各種反問自己。
而且不同層次的人,都受限于自身條件,都想活得體面,都會不自主的和同層次更好的表象去對比。同一個單位的,不問其他人的背景,只對照他的物質條件,更好的學位,更好的房車,更好的出游。在各種自主不自主地對比下,憂慮會更多一層。
如何定義成功
回到問題的源頭,什么是成功,我們所謂的跳出舒適區的終極目標,戮力建立更大的舒適區,是不是為了等同于成功。普通人都有逆襲的期望,都想走向巔峰,至于逆襲后,怎么從巔峰下來后再上新的巔峰,下一次又如何逆襲,下下次又如何逆襲?好像無窮匱也。我們擴展完知識體系,形成能力循環,不斷進階,財務逐步積累,那什么時候才能成功呢,怎么在巔巔峰上不下來呢?
關鍵是很高的巔峰上站不了幾個人,也沒幾個人能順利通過成功的獨木橋。要想站穩巔峰,還得具備巔峰的能力,能適應巔峰稀薄的空氣,能適應巔峰惡劣的天氣,高處不勝寒。那么普通人如何覺悟到自己的普通,以及如何完成小逆襲,如何找一個合適的小巔峰,取得相對的成功呢。
這里在來探討幾個關于成功方法,這里不會去展開偽成功學來說,就說說常規的幾種方法,依賴外力來增加成功幾率的,看看哪種方法實用些。
[if !supportLists]1、?[endif]抓住貴人機遇。如果人生中能遇到貴人,而且自身資質還可以,那么就有可能逆襲。如果出生在貴人家里,那么一出生就抓住了,這是基因問題,沒辦法,基因逆襲成功。如果基因沒有逆襲成功,我們是普通基因,那么就看我們人生道路上能不能遇到貴人,如果遇到大貴人,那么就有機會大逆襲,如果遇個小小貴人,那么就只能是小小逆襲。就跟金庸筆下的主人公一樣,如果在人生低谷里面,意外遇到世外高人,那么在出江湖的時候肯定就是江湖明星,否則就不會活過第二集,就淹沒在時間的長河里了。
[if !supportLists]2、?[endif]抓住風口機遇。如果能走進一個高勢能場,并且自己善于經營,各種打怪升級,一路開掛,那么從高勢能一路碾壓下來,就跟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你找到的風口勢能越大,那么就能滾得越遠,完成大的逆襲。如果風口勢能很小,那么只能完成小逆襲。如果沒找到一個風口,那么就會很費力。
[if !supportLists]3、?[endif]抓住質變機遇。這就是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普通人就只能默默積累,從毫末,從壘土,從足下,一步步積累,如果能完成量變到質變,那么就逆襲成功了,如果沒有質變,那么就是無人問,只能在普通基層感受人世心酸,去面對低層焦慮。
這3種常規助力人生逆襲的機遇,我們能抓住,我們就會跟我們一起成長的小伙伴不一樣,我們就會比他們更成功些,如果去跟同齡人比,那么就是自尋煩惱,因為成長環境差異太大。如果前兩種機遇沒抓住,那么第三種機遇的效率會很低,物質上逆襲可能性很低。
如果要依賴內力去實現逆襲,那么就是打造自己價值,讓自己值錢,能找到自己變現的路徑。自己的價值提升了,那么你長項就會被更高層圈子的人看到,你也就有機會進入更高認知人士的圈子,和這些高段位的人交流,那么對應的變現方法也會更多涌現出來。內力是基礎,外力是命運。
所以這一節在提跳出舒適區,就是要有勇氣,有頭腦,去尋找前兩種機遇。這也是我們必備的技能,不然我們單純的搞知識體系,獨靠十年寒窗,那么物質逆襲的概率會非常低,也是比較笨的方法。這也算是刻意經營人生的方法,要想心平氣和地享受物質快樂,就要不斷修煉人生經營方法。
身在舒適區,眼光不能停留在舒適區,嗅覺要時刻敏銳。眼光要不斷掃射周圍的環境,要上天入地的掃射,把外部環境的信息不斷輸入進知識體系,來尋找機遇,并且謹慎判斷,識別每一個小趨勢,完成一次次難得的大小逆襲,助力自己階段性成長,也就會階段性相對成功。
心要不要在舒適區,這個沒法說。就跟機遇一樣,我們聊了這些關于機遇的事情,好像還沒有說真機遇與假機遇的事情。我寫到現在,一直在重復的一件事就是,辯證思維,時時刻刻從兩面來看問題,不然就得不到解決問題的本質。要從別人的觀點里面找到有用于自己的,而不是事事都想辯論個輸贏,這樣也是學不到學問的。
機遇有和自身匹配的問題,如果匹配就是真機遇,不匹配就是假機遇。當然匹不匹配這個問題,如果把時間范圍在拉長一下,就有可能在當時那個時間段是假機遇,但在更長時間后就成了真機遇。事物的兩面性就是這么復雜,不斷演變,我們要做的就是時刻掃描環境,判斷風險,勇于去驗證機遇的真偽,因為真偽也是相對的。
只要是在風險可控里面,我們就要適當跳出舒適區去多接觸外部的事物,只要這個風險沒有弄死我們,那么我們的每次嘗試,都是一次經驗的積累,有可能是真機遇,那么我們就會有一次逆襲的機會,大不了就是吃一塹長一智。福禍相依,能承受,就去嘗試,并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我們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保持敏感性,不要在舒適區固步自封,等待機遇。也不能貿然行動,不知深淺,被假機遇弄死。構建知識體系,這個也是知識體系里面的一部分,關于軟技能中的動力學、成功學,讓我們更有高度,助力我們的知識體系轉化成能力的效率。
舒適區概念的提出,是想讓我們主動打破自己的安逸狀態。因為絕大部分人,工作十多年后,基本都進入疲倦期了,工作的激情,生活的激情,都已經消退了,而且奮斗的方向也不明了,奮斗的意義也模糊了。在與現實的對抗中,節節敗退,不斷妥協,直至在某個所謂的區域困住,出不來。
但是對于那些早期信念堅定,尤其是大學期間就有明確志向的求學之士,這部分人就不會過多考慮舒適區的問題。他們會以一種積極進取的姿態,一直在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的,就會用一生去實踐,就會很少困惑,因為內心明亮,知道自己為何而前進,就不會有困倦。
這也是頂尖人才和普羅大眾的人生差異,在剛開始差別都不是非常大,一旦進入社會,在信念的差異分岔處,就會把人和人的差距越拉越大,以至于還要用舒適區的話題,來點醒已經裝睡的斗志。但是對于選擇性裝睡的斗志,如果只是用舒適區,或者其他激勵工具,甚至雞湯澆灌,也很難喚醒。
但是如果很難喚醒,就不搭理了,讓斗志仍舊裝睡,在每天的重復性工作生活擺渡循環間,讓日子過的一片死寂,也不是正確的。虛度光陰啥的就不說了,這種狀態,也會讓自己越來越被動,很容易就被時代重負碾壓了,把日子過死了,就談不上幸福快樂了。
但如果經常自我喚醒下,自我打些雞血,盲目跟風熱點,連自己的一小塊舒適區都沒搞好,就幻想能找到塊寶地,能有很多寶藏,希望自己能乘風口而起,圈下一大片舒適區。這種雞血來得快,去得也快,在疲于折騰中,筋疲力盡,傷痕累累,心態也越來越糟糕。
對成功的執著,內心里面關于成功的執念,是很大一批肩負爭光任務,力爭改變命運的一代人的時代特征。身處大變革時代,伴隨國運隆隆向上,一大批想過上更好生活,想出人頭地,在各自領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是這幾代人的時代命運。
把發展放在首位,當國運昌盛,經濟高速發展之時,我們都徜徉在經濟激增的喜悅中,收獲各自的人生理想,掩蓋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但是沒有一直處于不斷向上發展的事物,飛龍在天之后,就是亢龍有悔,盈不可久。
當經濟開始波動,或者自身誤判機會,造成重大失誤時,這時各種問題和矛盾就會涌現,就會產生各種質疑。首先就是如何理解失敗,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尋找下一步的安身立命之所。這時在審視什么成功時,就會多了更多角度,成功不單單是財富上的成功。
不為別人的成功所動心
單純的追求財富自由,追求權利,用艱苦奮斗,用死里逃生的的意志死磕,就算得到了這些所謂的成功,也會在這些功利性的成功中迷失。多少能臣,在各種異常艱苦的環境下逆襲成位高權重,然后就報復性的貪婪,被功利反噬。當下多少企業家,剛開始靠膽子大,積累了財富,如果后續還是靠膽子大,沒有積累核心競爭力,那么必然會有失敗等著他。
凡是刻意的去經營舒適區,去擴展舒適區,無論多么勵志,只要是功利之心引導帶路,前期越艱難困苦,獲得的成就越大,后期的貪婪就越深,內心的功利欲望就會更加強烈。這種欲望之心一旦脫韁,就會駛向深淵,狂奔的越烈,跌的就越慘。這就是無數的失敗案例,依然無法避免失敗現象,因為每個人都會選擇性的關注符合自己觀念的案例。所以還是會不斷重復各種失敗,增添新的失敗案例。
我們一方面是我們自己,一反面也是時代的產兒。雖說立志,建立信念,樹立價值觀只有我們自己主動去影響形成,但是環境的因素,我們成長環境的影響,我們發展環境的影響,依然深深的鐫刻在我們的理念上,我們是無法脫離周圍環境而獨立存活的。更何況現在是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各種個性化推薦,更會讓大眾只看到自己想看的,讓個人的信息范圍越來越封閉。
不理解我們的環境,不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不理解我們的時代特征,對這些概念沒有深刻認知的,一味的相信人力,相信人定勝天,相信自己能出人頭地,能大獲成功,都是普通人成長的執念,都是偏頗的信念,都是不健康的價值觀念,都是會交學費的。
只有自己的視野格局夠高的時候,才能全面的審視周遭的一切,才不會被某個時興的觀點,片面的借題發揮,讓自己心神不寧。舒適區,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上下文,在一些有心人士的引導下,開始自責,美其名曰自我反省,其實就是被工具奴役而不知。
語不驚人死不休,現在的眼球時代,各種聳人聽聞的標題黨,為了博取關注度,到處放大矛盾,販賣焦慮,轉移場景,把各種理論、工具放在自己預先設計的場景里,扭曲夸大,讓人心震撼,從而起到10萬+的效果。
正是這種高度發達的信息傳播,讓信息泛濫,讓各種理論工具任意套用。一方面是讓我們獲取知識更加便利,一方面讓我們失陷在信息汪洋中,被各種販賣焦慮的高手隨意擺布。加之大部分普通人經常不動腦,人云亦云,久而久之就會更加茫然,信念更加混亂。
時代的進步,更多的體現在物質上,這也是我們唯物主義盛行的產物。那我們如何避免被物質奴役,如何做物質的主人,而不是讓物質把我們控制了。所以我們在修煉能力的同時,還有控制欲望。滅人欲,我們普通人是做不到了,那么控人欲,我們還是要有這個意識觀念的。
特別是被中年危機,被職場35歲現象困擾住的,我們更應該把修能力,控人欲這個認知給培養起來,也是從根本上化解危機的方法,不然這個困局會很長時間困住我們。在當前國內穩定的局勢下,什么是危機,源于我們對幸福標準的定義,以及對可衡量的幸福結果的對比中產生。
所以這也是本書反復啰哩啰嗦,多個角度混合在一起來說的事情,就怕人們拋開背景認識,局限的看待一個問題。所以首先都要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從內到外的全面的體檢掃描。如果沒有對自己清楚的認識,那么就會陷入在各種盲目的對比中,也會迷失在對問題范圍的分析上。
幸福的范疇里面,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成功標準。三十而立,立的不一定是有房有車。四十不惑,不惑的不一定是什么都知道,沒有困惑。如果我們非要用可量化的財富來衡量人生幸福,那么就是南轅北轍,畫地為牢,把問題定位錯了。
對舒適區的執念,對舒適區的錯誤理解,對舒適區的人為定義,都是我們自己拋開內心,拋開自身情況,只看外界所致,這也是陽明學里面不好理解的心即理的現實困境。之前的認知里面,把心即理,單純的認為這是荒謬的唯心主義。只會認為外界的客觀存在,是不受意識控制的。
然而,當我遇到現實的困境時,我又對這個心即理有了新的認識,也打開了我的一些困惑。就拿這個舒適區來說,何為舒適區,這個道理只應該在我心里。別人的舒適區,肯定不會是我的舒適區,別人的生活標準,別人的職業規劃,肯定不是我的。
我只能從我自己心里去結合自己情況,定義自己的舒適標準,然后在這個標準下去生活去工作,那么對我來說就是成功的。堅定了這樣的認知后,不為外界的舒適標準動心,不為其他人的機遇而動心,踏踏實實的按自己的標準生活工作,平靜地尋找自己的機遇,爭取能達到亞圣孟子所說的,“我四十不動心”。
心即理可以解決這個困惑,化解這個危機。但是有些人不會用,喜歡去爭辯個對錯,會舉出這個觀念的種種弊端。我還是只能說,選擇相信什么,就會成為什么。我想要自己的舒適區,我會結合自身的條件,尤其是自身不高的慧根,我就會選擇定義自己的舒適區,爭取能做到少為他人的成功結果動心,多去思考成功的內因,在自己內心想明白自己的舒適區是啥。
如果慧根高的話,應該能做到不受任何外界環境影響,達到NLP思維層次里面的精神層級,為了某個信仰而活著,除此以外,都會不動心,那么就沒有成功不成功的說法,因為只要活著,就在路上,為了自己的信仰追求,一直在路上。
所以普通人就要有普通人的舒適定義,不要添加過多人欲。內心明凈,專心于自己的幸福,能和自己的家人、自己喜歡的人吃頓舒服的飯,睡覺的時候能心無雜念,安然熟睡,這都是幸福。自己的人生規劃已經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其他的職業規劃盡心盡力去做就好,專心而已。
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做事
定義好了自己的舒適區了,是讓我們心安的關鍵,少受外界雜念干擾。但是我們也做不到和禪宗一樣,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過著隱士的生活。我們還得在現實社會里面盡力發揮我們的價值,把我們修煉的能力,為美好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至于為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慧根高的人理所應當擔負起來。讓我們社會的整個大環境,善的比例成分更多一些,讓世間惡的影響不斷降低,保證我們的文化在我們的國度影響更大,讓大家功利的心能導向到仁義的心,這樣就好化解很多社會危機,把圣人光輝的火種任然延續,薪火相傳。
為了實現我們的價值,為了讓我們的社會角色更加受尊重些,我們應該把我們的能力運用好,成就自己,實現自己的追求,得到自己理解范圍內想要的。這里在提一個概念,能力圈,保證我們在外求的過程中能更有效果,更有效率。
關于如何在外求過程中,獲得更好效果,這方面的方法也很多。前面提到的關于成功的3個方法也是,至于這些機遇能不能出現在我們生命旅程中,以及我們抓到的各種機遇是不是屬于自己的真機遇,如果事中或事后再分析,有可能代價較大。如果我們事前能識別清晰,那么外求就會順利些,少受些磨難。
就拿全民創業全民創新的雙創來說,這個機遇是不是適用于所有人,我們在局外的時候,肯定不是。當我們入局了,就會跟著雙創潮流,振奮人心,激動著寫商業計劃書找風投,各種路演等等各種活動忙上忙下。可是這種外求,成功者寥寥,潮退了,基本都還在岸上,進入海里,揚帆遠航的寥寥。
又或者所謂的職業規劃,我們能規劃出什么。前面已經說了很多的利弊分析,這里還是重申下,心即理,根據自身情況去判斷什么是屬于自己的機會。正常的站在全局上去分析,及時識別行業的發展、技術的發展、政策的趨勢。
各行各業沒有好壞,最好的方式就是,能選擇自己善于做的、喜歡做的與能變現的相結合,做到心安理得。換種提法就是,在能力圈里面行動。這里把能力圈稍微展開下,可以更好的分析這個外求的行為方法。
能力圈是投資界的一個叫法,是巴菲特總結的,和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一樣,都是很厲害的做事指南,也創造了屬于他們的奇跡與功業。能力圈主要表達的核心就是,不懂不投。對我們的行事規則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做我們擅長做的,不要盲目的攤大餅。要精耕細作,不要廣撒網,到處挖井。
投資注重的是安全邊界,因為再小的錯誤都會降低你的存量資產,所以能力圈側重于如何避免錯誤,最大化保證我們的決策成果。我們做事也是,知道我們為什么要做事,并且把我們力所能及的事做好,就是最好的職業規劃。
所以在工作上,思考要走出舒適圈,決策要回到能力圈。培訓要走出舒適圈,執行要回到能力圈。績效提升要走出舒適圈,業務擴張要回到能力圈;可以把舒適圈理解為“知”,能力圈為“行”。能力圈是能力運用,大小不重要,邊界最重要,你可以在極度狹窄的細分領域做出大成績。
舒適圈是能力形成,邊界不重要,大小才關鍵,你要不停的把學習區變成舒適區,打造自己真正堅實的舒適區。比如社交恐懼,你可以走出舒適圈,改變自己的心態,讓自己生活更豐富。也可回到能力圈,專注自身的能量,把擅長的東西做到極致。
如果說舒適圈是“知”,那么能力圈就是“行”,那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還是回到巴菲特的例子。從上個世紀末到現在,資本市場表現最好的公司都是科技互聯網類的公司,從微軟到Google到蘋果再到BAT,而巴菲特幾乎都沒有參與。
巴菲特漏掉了近三十年最大的投資機會,但從他的投資理念來看,他只是遵守了他自己的投資原則,在自已不懂互聯網的時候,就不愿跟風,不去賺“不屬于他”的那份收益。不像現在的各種盲目追風口,趕潮流,風停了,潮退了,就危機四伏了,反而得不償失。
但巴菲特并沒有不學習,呆在舒適圈里退化,反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每天都手不釋卷。和芒格一樣,現在90多的高齡了,依然平平靜靜地天天看書學習,號稱兩只腳的書柜。他在理解了互聯網之后,在互聯網進入普遍人的生活中之后,他也開始擴大自己的能力圈,以自己獨特的分析方法,選擇大量買入蘋果公司股票。
在巴菲特動手之前一年里,蘋果公司的股價下降了三成。但對于價值投資者巴菲特而言,這卻是一個最好的標的——持續盈利增長、持久的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身邊的人都用蘋果,巴菲特開始理解這個偉大的產品的意義。就像他對能力圈擴張的解釋,我們的能力范圍可以擴大,但只能緩慢地,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旦偏離了這個紀律,就經常會犯錯誤。
那我們普通人如何在這些大師的案例里面吸取精華呢,我們也可以把在能力圈內行動與舒適圈外學習結合起來。知識碎片化時代,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知識結構,所以我們要建立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讓我們學習的知識能結構化起來,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然后把握一個原則,在能力圈內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關于認知與能力
其實這些做事的道理都很簡單,類似于這樣的做事方法非常多,各種方法手段,目不暇接。只要我們內心堅定,那么這些對應的技巧去學就行,有困惑去解決就行。為什么還會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呢,有可能是我們的欲望還沒控制好。
這里我也不展開認命這類說不清道不明的提法,但是如果我們能力確實不行,我們還得承認我們的普通,還得去做與我們普通人身份相對應的事,不要貪功好名,舒適區才會真正出來。修能力,控欲望。和舒適區學習,能力圈行動,都是一個提法,只是不同的角度表達。
這里在擴展一個止定靜安慮得的知識,這是屬于我們的文化。舒適區與能力圈是西方的研究方法,如果這個適用于你,對你有觸動,那么你可以運用。止定靜安慮得是我們的東方文化,如果覺得這個更能打動你,那么你可以在這個知識點上延展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
原文是《大學》里面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這是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前面提到的,我對這個止定靜安是很有感觸的,也思考了一段時間,接下來,把我當理解跟大家探討下。我重點把止定靜安的理解講下,也算是我們東方文化里面的自我管理、內心管理思維模型。
止,是邊界,是價值觀,是天理。能找到自己能力范圍的邊界,自己信念的邊界,自己舒適的邊界。在這些邊界內行動,在這些價值觀的遵照下決策,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相關的詞語有,停止、禁止、制止、阻止、止血、止痛、止得住、止不住。
現實的應用場景有,有危險的就不去,在安全可控的范圍活動。有利于快樂的去做,不高興的事不做。在信念下安心,信念外的停止去想。
定,固定,是位置,是方向,在規矩范圍內,找到自己的安全位置,有可為有可不為,不被邊界外的利誘。如果沒有定,就是止的功夫不到,不過可以迭代的去看待。相關的詞語有,固定、穩定、決定、確定、規定。
現實的應用場景有,懂規矩,知道自己是誰,為人處世不出格。知道自己在安全范圍內,外界的危險于己無關,安然于自己的位置、地位、角色。對得起良知,內心不慌亂,淡定從容。知道自己在信念的指引下行動,內心安定,堅定不移自己的原則來待人接物。精神堅定,遵從自己的內心,樂天知命。志有定向,朝著自己的信念,堅定不移。
靜,不妄動,不躁動,不消極不積極,不主動不被動,悄悄的,按規律自行運轉,無感的,忘記的,無知的。相關的詞語有,安靜、靜止、清靜、寂靜、平靜、風平浪靜。
現實的應用場景有,忘掉所有的意義,就像魚忘了水的存在,相忘于江湖。我們不知道空氣的存在,所以我們可以自由呼吸,當我們呼吸困難,我們就知道空氣缺少了。最重要的,反而是最無法感知他們存在的,上天已經安排好了。
各個器官自行運轉,食物吃下去后,各個器官發揮各自功能,消化、分解、吸收、排泄,不需要大腦或者意識操作。如果感覺到某個器官了,那么就說明出問題了,只有疼的時候,才知道它的存在,正常的時候,是無知的,是安安靜靜地在運轉。
我們感知不到地球的轉動,感知不到天地的運行。天體自行運轉,有各自的軌道,萬物消寂,各自生長,天地有自己運行規律,如果哪個物體妄自做主,想快一點,那么就會失序,就會大亂,就會被我們感知,就是災難。做好自己該做的,不需要讓其他人感知到,也是最難的。
安,穩固,滿足,平衡。靜以后,陰陽平衡,天地間自然流動,四時變幻,各安其位。天地間有天地間的秩序,萬物有萬物的秩序,我們的社會,也有我們的秩序,倫理秩序和法理秩序。安安靜靜,所有事物按秩序運轉,秩序井然。
相關的詞語有,安全、安和、轉危為安、安頓、安穩、安神安心、安于現狀、安的什么心。?
現實的應用場景有,拒絕險境,君子不立危墻,危邦不入,學會辨識風險,調整自己的位置,讓自己立于安全的境地。只有自己安全了,自己才存在。如果自己被危險毀滅,那么討論其他的也沒啥意義。內心安放,不慌亂,心平氣和。事來則應,事過既忘。
慮和得,我就不展開了,這個西方研究的更透,各種科學領域的思考工具,類似SWOT、SCQA,對各類場景的分析都很全面透徹,我們遇到什么問題,就去找對應成熟的解決方案。運用這些西方的工具,就會很好的慮和得。我們孫子兵法就是很系統的慮和得,但更多實用方面來說,西方比我們做得好,科學發展也很完備。
我現在煩的時候,或者困惑的時候,就會在腦海中泛起,止定靜安。調節自己的注意力,觀照自己的內心。調整自己的舒適區域邊界,在舒適區域內在想辦法做到有序,讓自己心安下來,少受區域外的干擾。我們解決問題也是,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問題范圍先框定下來,不然問題是無法定位到的。
有序和無序是兩極。心流里面有個熵增的概念,也是同理。熱力學第二定律說道:在孤立熱力學系統中,系統的熵永不減少。熵是用來表征系統混亂程度的物理量,因此這條定律實際上是在說,孤立系統的混亂程度永遠是在增加的。
生命現象是個奇跡,它將太陽能轉化成生物能,并從無序中發展出有序。薛定諤以物理學家的眼光看到了大自然中的這個反例,稱之為“負熵”。負熵就是熵的對立,熵代表的是無序,而負熵表示的則是有序。汲取負熵,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從外界吸收了物質或者能量之后,使系統的熵降低了,變得更加有序了。
我們的內心,也需要有個汲取負熵的力量源泉,讓我們把容易混亂的思緒,能安定下來,形成專一的狀態,也就會產生心流。這個專一的狀態所在的區域就是舒適區,所發生的的行為就是在能力圈內的行動,這也就是知行合一。內心安定的工作生活,甚少混亂,那么焦慮也會很少,所謂的情緒問題也就沒了。
自由是我們所向往的,但是過及的自由會熵增,會增加混亂。秩序也是我們所追求的,是我們生命安全,內心安定的保障,但過及會僵化,會束縛壓抑我們,容易造成一片死海,毫無生氣。人的天性是具備感性和理性雙重特性的,感性會需要自由,理性會需要秩序,但都不能過。
自由和秩序互為負熵來源,互相依存,共同構成了我們這個絢爛多彩,生機勃勃的大千世界。我們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心安狀態,自由多了,就加點秩序,秩序緊了,就加點自由。認識自我,管理自我,心平氣和、心安理得地成長,內求和外求、認知和能力同步提升,就是舒適圈與能力圈的融合,盡情享受這既有無限可能、變幻萬千的,又井然有序、和諧共存的自然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