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ID:daoismcn)
有一位西方人,去探索一道險峻雄奇的山脈。當他歷盡艱辛爬上萬仞絕壁之巔時,卻意外地發現,有一位東方老人正氣定神閑地坐在那里!西方人驚呆了,忍不住問道:“你是什么時候上來的?”老人淡然一笑,答道:“我已經等了你上千年!”西方人又問:為什么沿途之上沒有你留下的任何痕跡?老人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長地說:“通向山頂的路,其實不止一條啊!”
雖然殊途同歸,但選擇的道路不同,所見到的景象就有可能完全不一樣。不要以為,只有自已的經歷才是一種傳奇,而別人經歷只是一種傳說。
壹
“此時此刻,在你周圍,比原子還小的粒子正在不斷地出現又消失。它們憑空產生,又轉瞬即逝。沒有它們,無論是你,還是整個宇宙都將不復存在。它們被稱為虛粒子,是所有科學中意義最深遠、也是最匪夷所思的理論——“不確定性原理”的推論之一。”
“當不確定性理論在70多年前被首次提出時,它的意義甚至讓愛因斯坦震驚。時至今日,它仍然讓科學家驚奇不已。“不確定性原理”掌握了關于萬物起源的答案,這個答案卻似來自虛無。”
—— 這是英國《焦點》月刊5月號文章。題目:不可思議的世界。作者:羅伯特-馬修斯。轉載于《參考消息》2003年6月9日第13版。
這是現代科學關于宇宙起源的最前沿的理論之一,破解虛粒子憑空產生之謎,將是本世紀最尖端的研究課題。
在我們看完這篇最新的科學論述之后,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把目光投向二千多年前的那部東方圣典——《道德經》,看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認識宇宙起源的。
《道德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 有一種混然天成的“物質”,在宇宙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悄然無聲,恒定不變,周而復始,永不停息地運動著,是萬物之源。我不知它的名字,姑且稱之為“道”吧!
《道德經》:道之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這種“物質”,光華閃耀,忽明忽暗。它含有物質,蘊有能量,載有信息。
《道德經》: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 世上一切事物皆實在源于潛在、宏觀源于微觀。即:“無”中生“有”!
看看兩者的論述何其相近,簡直可以相互詮釋!最現代的科技與最古老的文明,如同循環線上的兩個點,竟然在歷史的某個時刻不謀而合,這究竟是驚人的一種巧合,還是我們的祖先確實有著驚人的智慧?!
千百年來,中國古代的先哲們,始終不懈的探索著生命的奧秘。許多修身養性之士,在“性命雙修、神形俱妙”的境界中,不斷的洞察生命的本源與真相。早在二千多年前,他們就發現了“經絡”這一客觀存在、卻又潛在于無形的系統。它起著傳遞和調節生命的能量與信息的作用,它只存在于活生生的人體之內。因此,無論西醫解剖學多么精細,也終究難以弄清其實質。
可以這樣說:在物質領域,西方現代科學是遙遙領先的;而生命領域,東方人則掌握非同尋常的奧秘!當現代科學真正弄清“氣、經絡、心藏神”之類的概念時,將不得不嘆服中國古代先哲智慧之深邃!
比如中醫,源于修真養性之士對于生命的深刻體驗和領悟。經過千百年來無數人的驗證,逐漸成為一門獨特的、擁有完善理論體系的生命科學。它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注重人體各系統之間整體的協調與平衡,療效卓著,故能歷千載而不衰!
貳
小時候,許多人都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媽媽,我是怎么生下來的?”或者說:“媽媽,人是從哪里來的?”這時,母親往往笑著說:“你是從路邊撿回來的!”或者說:“人是從猴子變來的!”那么,猴子又是從哪里來的呢?于是,我們就會沒完沒了地問下去。
“我是誰?我從何而來?我將到何處去?”
這是整個人類無法回避并苦苦思索了上千年的問題,為什么許多人會不約而同地問這個問題?我想,這是生命意識自我覺醒的一種本能反應。
有人說:宗教源于迷信。而我說:宗教源于覺醒。
如果說宗教是迷信,為什么不少科學家也會信仰宗教?如果說出家是失意者的選擇,為什么一些富紳、名人也紛紛加入其中?如今這個世界,無所事事、為非作歹者,人人都習以為常。而遵守戒律、信仰宗教者,反被視為異類。紅塵滾滾,萬般誘惑,財權名利,恩愛纏綿,幾人能舍?很難想象,一個連煙酒都戒不了的人,能一輩子遵守道門的清規戒律,故前人有云:出家修行,乃艱苦卓絕之事,非大丈夫所不能為也!
曾經有一幅漫畫,名曰:神仙也受賄。畫的是一個人貢奉雞鴨魚肉,燒香拜神,祈求升官發財。殊不知,“作惡多端,進廟燒香未必有益;行善一世,遇神不拜倒也無妨”。道門戒殺,以肉食上貢,徒增其過!可是,人們往往自以為是,總是將自已的誤解當成別人的錯誤而不自省!其實,有幾個人是真正懂得宗教的?多數人只不過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已!
比如說:“人到底有沒有靈魂?”、“死后是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存在了?”你可以不加思索地說:沒有靈魂!人死如燈滅。但是,世界上有許多頂級的學府和一流的科學家,卻沒有如此輕易地下結論,他們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長期進行著不懈的探索。
牛頓畢生研究科學,到了晚年卻對宗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繼弗洛伊德之后的又一位西方心理學大家榮格說:我一生的許多成就,都得益于它(《度亡經》)的啟迪和幫助!
大凡正統的宗教,無不是教人向善的:
不殺生——保護動物,維持生態平衡。
不淫欲——減少賣淫,婚外戀、一夜情。
不偷盜——減少貪污、盜竊。
不誑語——講誠信,不坑蒙拐騙。
不酒肉———遠離不良嗜好,戒煙酒毒。這些要求有哪一條與人類的文明、道德是相沖突的?
有一位貪官曾經說過:住過最豪華的別墅、坐過最高檔的小車、穿過最名牌的衣服、吃過最精美的宴席、睡過最漂亮的女人。現在,就是把我斃了,我也死而無憾了!他為何如此囂張?因為,他是唯物論者,他不相信因果報應,他不相信生死輪回,所以,也就難怪他如此肆無忌憚!實則可悲可憐可嘆。
大多宗教,都詮釋了“萬法歸一”之理,道法卻進一步力證宣演了“一歸何處”之妙。因而,它既是一部本源科學,也是一部終極科學,它等待了我們上千年......
超弦的科學探索,證明了靈魂得存在
超弦是目前最前沿的科學探索。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點狀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弦的不同振動和運動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這種粒子一旦進入生物遺傳基因就形成了自我意識,構成生物體的所有元素在生物圈中被循環利用,而靈魂超弦物質則永不湮滅。
生命的奇妙之處就是不但具有自我意識,而且還不斷處于進化之中,生命的自我意識如此的強烈,只要軀體不死,靈魂便一輩子不離不棄,這證明我們的靈魂超弦具有強大的穩定性。
而穩定性源于強大螺旋產生的抗力和向心力,以至于星球從誕生之前所經歷各種暴力的塌陷,核聚變中得以安然無恙,否則宇宙的環境如此惡劣多變,經過漫長的40億年,我們的靈魂早就消滅了。
所以有猜測,人類的靈魂或者宇宙中的超弦是永恒的,甚至比四維空間的年齡更長更遙遠。
人死后靈魂超弦肯定還在,并且是以超弦形式存在的。生物體死亡后,雖然超弦的意識暫時進入了休眠期,但一定會再尋找下一個宿主即精細胞,和卵細胞結合后共同構成了我們的各種遺傳特征,這種默連愛因斯坦和量子物理學家都無法解釋。?
道教認為生命具有能夠脫離肉體獨立存在的“神識”,也就是世俗社會所謂的“靈魂”,但是靈魂是否真的存在,一直以來也是信者信其有,不信者謂其無。
這其中除了想當然的主觀否定靈魂存在的“科學主義迷信者”之外,真正具有科學精神的人們對于靈魂的研究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穆迪博士在研究過150個瀕死體驗者(經歷過“臨床死亡”后復生的人)的案例之后,試圖為人們揭開死亡真相。
盡管瀕死體驗發生的情境,以及親歷該種體驗的個人性格都有著巨大的差別,但需要肯定的是,在這些人 “瀕死體驗” 的陳述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相似性——我們把它們歸納為14條。
一、自己看著自己的軀殼
發現自己站在了體外的某一處觀察自己的軀殼。一個落水的男人回憶說,他自己脫離了身體,獨自處在一個空間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二、從未體驗過的舒服
“瀕死體驗”的初期有一種平和安詳、令人愉悅的感受。首先會感到疼痛,但是這種疼痛感一閃而過,隨后會發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維度中。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將他包圍。
三、聽到奇怪的聲音
在“瀕死”或者“死亡”的時候,有奇怪的聲音飄然而至。一位年輕女子說,她聽到一種類似樂曲的調子,那是一種美妙的曲調。
四、被拉入黑暗的空間
有人反映他們感到被突然拉入一個黑暗的空間。你會開始有所知覺,那就像一個沒有空氣的圓柱體,感覺上是一個過渡地帶,一邊是現世,一邊是異域。
五、聽到自己的死訊
他們親耳聽到醫生或是在場的其他人明確宣告自己的死亡。他會感覺到生理的衰竭到達極限。
六、你的話別人聽不到
他們竭力想告訴他人自身所處的困境,但沒有人聽到他們的話。有一名女子說,我試著跟他們說話,但是沒人能聽到。
七、不停出入自己肉體
脫體狀態下,對時間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憶說,那段時間里,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體。
八、感官從未如此靈敏
視覺、聽覺比之前更加靈敏。一個男子說,他從未看得如此清楚過,視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增強。
九、孤獨無助 無法交流
在這之后,會出現強烈的孤立感和孤獨感。一位男子說,他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和別人交流,所以,“我感到非常孤單”
十、周圍有他“人”陪伴
這時,周圍出現了別的“人”。這個“人”,要么是來協助他們安然過渡到亡者之國,要么是來告訴他們喪鐘尚未敲響,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時間。
十一、最后的時刻出現亮光
在“瀕死體驗”最后的時刻,會出現亮光。這道光具有某種“人性”,非常明確的“人性”。
十二、回望人生 全程回顧
這個時候,當事人會對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顧。當親歷者用時間短語來描述它時,都是“一幕接著一幕,按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移動的,甚至伴隨著畫面,當時的一些感覺和情感都得以重新體驗”。
十三、被“界限”阻隔
在這時,人會遇到一道可以被稱作是“邊緣”或者“界限”之類的東西,阻隔你到某個地方去,關于它的形態有多種表述:一攤水、一團煙霧、一扇門、一道曠野中的籬笆,或者是一條線。
十四、生命歸來
如果有幸被救活了,在“瀕死體驗”進行到某種程度后,人們必須“回來”。在最開始的時候,許多人都想趕快回到身體中去,但是,隨著瀕死體驗的深入,他開始排斥回到原來的身體,如果遇上了光的存在,這種情緒就更為強烈。
隨后,你就真的“回來”了。
人是一種相當依賴精神的生物,當人“瀕死”時,一道微弱的白光就可以讓死亡變得不那么可怕。
人死的時候,整個一生都將被重新評價,這種評價完全不依賴于你是否腰纏萬貫,身份地位是否顯赫,而僅僅取決于在你一生里與他人分享的愛和溫暖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