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乃人心中之所求也。
中國古人歷來推崇立志之重要性,以此鼓勵別人、勉勵自己,奮發有為。翻開史書悉數,其所記載的事件,無論批判性的還是歌頌性的,其更深一層的含義,莫不都是對不同志向之人的描寫和記錄罷了。雖人有萬千,但我覺得志則大可分為三重。
第一重,便是燕雀之志。此志,乃凡人之志,也因此,擁有之人極多。懷此心志的人,于大街之上抓一把是一把,抓兩把是兩把,多甚牛毛。此重志向下的人們,其內心世界較為狹隘,格局較小,思考問題的深度也很淺,碌碌而為且又患得患失是他們的常態。他們內心所能關切的人物無非就是幾個至親之人,也談不上真正的體察理解外在的自然環境之物,故而,做事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系統性的思維方式。他們社交目的都是極具功利性的,他們理解不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含義,故而,也很難交到真正的知心朋友。他們動用理智所考慮的問題大致以怎么提高物質生活而展開,極愛享受膚淺的娛樂活動,極為關注生活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對真正的藝術也無所傾心,只會跟風而行,隨潮而涌,趨之若鶩。
第二重,便為鴻鵠之志。此志,便已超脫了凡人之志,可接近圣人之志,是自古以來為人們提倡所立之志的主要內涵,也是史書中記載主要內容的底蘊支撐。比起多甚牛毛的燕雀之志,心懷該志向人的數量大抵是少甚牛尾。此重志向下的人們,眼界開闊,思維活躍,以系統思維考察問題,故而,能夠進行政治、經濟、軍事等層面的體察和思辯。他們內心關切的人物范圍也會隨之推廣,可超越個體和家族,做到國家、民族的內心格局,但對全體人類的體察仍有差距。他們內心熱烈,肯于學習,善于推遲滿足感,以謀求長足的進步和提高,也因此,這類人大多都能成為各個行業中的佼佼者和領導者。他們大多數可以擺脫低級趣味,對內心的道德和修養較為重視,對藝術需求甚高,但仍不足以創造藝術。
第三重,即為鯤鵬之志,此志屬大象之志。心懷此等大志之人,少之又少,可謂鳳毛麟角,池中金鱗。大象無形,故而,此重志下的人們,常如氣一般彌散卻親物于無形,似水一般柔軟卻潤物于無聲。此類心志之人,能體察萬物,心懷蒼生,內心敏感而豐盈,常以無窮宇宙作背景來思考看待問題,故而,藝術家、思想家、詩人和哲學家大多隸屬此類人之中。
人有身,志無形,然志可生氣而育人。愿君皆有立志之心,追遠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