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看到標題,以為我又要開始一篇雞湯文。但我今天要說的對象不是別人,其實是你自己。沒錯,有時候別人并不是抱怨的那個,反而你自己才是自己生活中最容易抱怨的那個人。
? ? ? 為什么會這么說呢?那么我們先要從我們的大腦會思考什么開始講起。人的大腦里存在著兩種生物,一種是猴子,另一種是沉睡的怪獸。
很多時候你都希望做一個好的決策,但是這時候猴子會告訴你,不如讓我們去看一下知乎上又更新了什么新的內容。
又如我的寫作一樣,我總是告訴自己要盡早完成,盡早完成,但是總是要花上三個小時才能完成我的寫作,而且產出多在1000到2000字之間。其實我真的寫作時間不到一個小時,因為我高中寫作只要花30分鐘就能寫完一篇超過1000字的文章。
我曾經試過一整天都看電子書,從早到晚躺在床上的那一天,真是讓我幾近崩潰。但是我開始并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有什么錯誤,反而在多巴胺的分泌下覺得這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自那天以后,我就認識到自己的理性大腦是有多么的弱小。這時那只沉默的怪獸會突然驚醒,把那只小猴子給趕跑,重新讓大腦恢復理性。
那么如何在我決策薄弱的時候如何讓自己重新做出理性的決策呢?
這里有幾個好方法介紹給你。
管理你的精力取得最佳進展
當你在工作上耗費了更多的精力卻沒有養精蓄銳,那么你很快會將精力耗盡。
如果在日常工作中沒有休息和復原,工作效率會蒙受損失。
精力、動力和意愿會隨著一天工作的進展而漸漸消耗,所以根據工作內容進行規劃,一天在早些時候完成高難度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將你的工作分解為幾個小任務,并且限定自己在特定時間內完成單項任務,并且有意識地在幾個任務中插入休息時間。
當你在其中一項工作任務中耗費了太多精力時,你很快會精疲力盡,并無法完成整個工作項目的進展。
真正的產出是由最佳的精力管理決定的,而不是靠簡單粗暴地在任務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得到。
事實證明,我們的精力周期遵循「亞晝夜節律」,這個概念是由社會心理學家佩雷茨拉維中提出的,他認為我們的精力周期遵循著自然循環的規律。
在工作中遵循「亞晝夜節律」的規律而不是違反這個規律的人們會表現得更好。
如果你強迫自己在自身規律周期的低谷繼續工作,你會感到頭昏眼花,而且狀態很差。
舉例來說,如果你在下午三點的時候是精力的低谷,強行讓自己繼續下去對你只有更多壞處。你的工作并沒有效率,結果會很糟。
相反,在精疲力竭的低谷時期,嘗試去散散步,和辦公室里的同事聊聊天,甚至補個20-30分鐘的覺都是好辦法。
能夠觀察自身的周期規律并且將工作和休息安排在這些規律里是至關重要的,這能夠使我們在工作中保有持久的戰斗力。
時間就是一切
時間是有限的資源而且總是很快被用光。你無時無刻不再使用這項資源,但是你并不能夠擁有更多,可是你需要時間去處理所有事。
本杰明富蘭克林能夠將每天的時間計算到每一分鐘--他懂的如何高效地管理時間。
別說你沒有足夠的時間。你每天擁有和海倫凱勒、巴斯德、米開朗琪羅、德蕾莎修女、列奧納多達芬奇、托馬斯杰斐遜、和艾伯特愛因斯坦等人一樣的時間。
你可能做起事來效率很高但是并沒有成效。
這兩者有本質區別。
有些人做事有規劃,也很刻苦,但是他們把所有時間花在很多緊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上。
為了結果有成效,你需要在緊急事項中區分出重要的事情,并在精力旺盛的時候把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工作中。
為了使每天的工作結果最優化,你必須先排列工作任務的優先級。
時間管理并不意味著盡可能地將大量的工作任務充斥到每一天。它其實簡單地取決于你如何工作,如何將事情做的更快更好,以及懂得如何休息和恢復精力。
緊急的事情并不一定那么重要!
突發狀況會破壞高效率。緊急卻不重要的事情是主要的妨礙。
有些時候重要的任務就在你眼前,你忽略了它們去處理更緊急但是不重要的事情。
你必須學會調整。這是掌控時間的唯一辦法。
在「高效人士的習慣」這本書中,史蒂芬·R·柯維討論出了一個管理時間的模型,這個模型是由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首創的。
這個模型將人們的日常活動按照緊急和重要為維度分為四個象限。
區分緊急和重要的事情的能力對于成功與否非常重要。
重要的事情對于你的長期目標、定位和價值起主導作用。一次區分出這兩者是很容易的,但是長久地區分這兩者就會變的很困難。
找出你生命中容易浪費時間的地方并降低做這些事情的頻率。一個好辦法就是去事無巨細地記錄下來你一個星期里做的所有事,審視你的記錄去觀察自己怎樣消費(或是浪費)時間!
為你的工作創建一個系統,建立一套體系會對你的日常工作大有脾益。一個日常的工作系統會讓你的工作更有秩序。
當你創建的日常系統起作用時,堅持下去,更堅定,更專業地完善它。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