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葉子落下來,劃破了窗前的天空。茶幾上一株遲開的海棠,正燃燒它美好的時光。秋天的風景,不光有蕭索的清涼,也有明媚的溫暖。
今年的節氣比每年晚。溫度顯得比往年高。農歷的十月,2017年已經非常寒冷了,我們是在零下七八度的寒冷里送別父親的。而今年,最低氣溫也在零上七八度,樹葉雖然落了不少,但樹冠依然黃綠交錯,路邊的月季還冷艷地開著,季節還在深秋的邊緣緩緩散步。和前年相比,農歷陽歷相差了二十多天呢。在季節交替的時候,可不就會差距這么大嘛!
父親是一位普通的教師,雖然他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可要說出他一生的業績來卻也幾乎沒什么可炫耀的。一份從教三十周年的榮譽證書,還是在他老人家去世之后才發到家里的。這么一想,我發現,盡管自己教了大半輩子書,大部分時間應該說也算是學校的教學骨干,可要說有什么可值得驕傲的業績,也幾乎為零,在這點上,像極了他老人家。
一位朋友說過這樣的話,父母出色孩子就差不到哪里去,反之亦然。我的父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我們姐妹幾個也是如此。很符合他總結的這條規律。由此推斷,我們的孩子們也將是平庸平凡的。幸虧,我心底信奉,平凡是福,知足常樂。循規蹈矩的父母,教育出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工作勤勉,為人誠懇,這就不錯。
祭日(農歷)這天,和姐姐去祭拜父親。中年本是多事之秋,不過還好,今年還算平安,母親身體康健,孩子們學習也順利。是焦灼人生的一個間歇。明后年,他們姐弟幾個大學畢業,如今找工作是個大難題,估計又得焦頭爛額。
其實,光陰流轉,四季循環,有萌芽有蓬勃,有燦爛有沉寂。冬天里盼春天的溫暖,到了夏天又厭棄潮濕炎熱。每年都是如此,可人們厭棄酷暑寒冬、盼望暖春清秋的心情卻亙古不變。
人生也是如此。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挫磨著人們的意志。我們總是想,熬過這段時間就好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好了。可時間不會停止,生活永在繼續。煩心事一個接一個。 這讓我們想起西西弗絲的石頭。我們每個人都像極了西西弗絲,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石頭,讓我們傾盡全力推它上坡。周而復始,永無休止。
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有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首有名的禪詩,說出了每個人的痛點。“若無閑事掛心頭”多好。可多少閑事,在當事人看來,是當務之急,是焦頭爛額之痛。 所以,從推石頭的單調和疲憊中找到樂趣,體會過程的苦中之樂,才是擁有“人間好時節”的關鍵。
設想,若是工作就是為了掙錢,生孩子是為了養老,其他事情莫不如此,只有結果是快樂的,那生活將是多么枯燥乏味的事情。那么,讓過程快樂起來,讓自己在人生中體會到個人價值實現的樂趣,才算對得起自己,才算賦予了生命以意義。
有時,我就想,生命不止像西西弗絲永無休止的推他的石頭。生命還像小貓玩它的毛線團。玩毛線團是最簡單的活動,貓咪從中獲取了巨大的樂趣,并且樂此不疲。
人類最寶貴的生命,被最簡單的比喻解釋出來,說明了苦與樂,大與小,廣與博、簡與繁,從來是聯系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從祠堂出來的時候,一院子松柏郁郁蔥蔥,一陣鳥鳴在頭頂響起,回頭一看,一只喜鵲在祠堂的灰色屋脊上歡鳴。在肅穆的氛圍中,竟然有生機和歌唱存在,而且一點也不感到違和。我不迷信魂靈的存在,可也喜歡好兆頭。
生和死,從來都是看似陰陽兩隔,其實又冥冥中相通相連的。父親用他的方式,活在我們中間。譬如要敬業,要守拙,要擔當和謙讓,這些樸素的東西,支撐起了我們普通的一生。
秋天來了,我想,每個人的秋天各有不同,秋天的收獲,都打上了春夏勞作的印記。都說撒什么種子開什么花,栽什么樹苗結什么果,我們姐仨,就是父親的果實,所幸,我們還算得上飽滿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