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么?
在?
什么時候有空?
很多時候我們經常收到類似的句子,說完一句“在么”,然后就沒下文了。
我想很多人都會和我一樣吧,會感到頭皮發麻,實在不想搭理。
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可能是我們不知道對方想要我們做什么,總感覺回了對方好像會有什么我們并不想做的事要求我們做一樣。
這樣的感覺,就好像是對方為了這件事,說“在么”的時候,其實是暗藏心機的,我們總會覺得被人利用了,當然就會感到很不爽。
當然,會這樣說話的人,也有可能是出于禮貌,怕打擾到對方所以先明確是否說話方便。
但是,我們總會感覺,只要回了有空,好像就很難拒絕你的要求一樣,這讓人覺得是在道德綁架。
最后,求助者明明是想要禮貌的求人幫忙,最后卻成了別有用心,長此以往,關系會怎么樣,不言而喻。
我個人來說,是真的很討厭別人找我的時候,說完一句“在么”就沒下文,很多時候我直接忽視不看,并不是我不想幫你,只是我感覺我被你“控制”了。沒有一個人會想要這種感覺。
這幾天看《好好說話》,里面說到對于這個問題的時候要怎么處理。
書本里提到,當我們要求人辦事的時候,其實最需要的就是第一時間把要求說清楚,只是這個思路上常常是被忽略的要點。
人和人之間少不了相互幫忙,可是得大大方方地說出來,我們才好確定這個人情該不該給,而不是被偷偷摸摸地當傻子利用。
其實我們想想也知道,當我們去問對方什么時候有空的時候。你想想,人家想幫你,難道就只是因為他有空么?如果不想幫你,即使現在閑的蛋疼也會說忙的要死。
再想想,如果對方沒空,難道就意味對方會不愿意為你變的有空幫你么?
如果對方愿意幫你,即使沒空也會為你變得有空的。
我記得和好友J談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和我說過,有時候手里忙著事情,朋友說幫忙弄的東西,有點急,J在能幫到對方,自己的事又不緊急的情況下,會先幫朋友的忙。
求人辦事就要一股腦地把想辦什么事、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地方要幫忙、事情的來龍去脈是什么、哪些方面是有顧慮的、有沒有什么實際的好處等想明白,再和人說清楚,才算是盡到了求人幫忙的義務。
如果,你一句話不說先來一句“在么”,又不說清楚什么事情,對方反而不愿意和你溝通,還隱隱覺得有種差點被你套住的不舒服感。
這種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可以遇到,即使以前已經看過很多類似的文章,但是我們好像也會經常遇到。
我一直在想為什么,還是有那么多人找我的時候只說“在么”,以及自己偶爾找人的時候也會說“在么”的原因。
好像想來想去,最后都是好像很多文章,只是分析了這種現象以及大眾的感受,卻并沒有提出方法,要怎么和別人說。我記得最多就是提到,要把事情一次說出來。
那要怎么說出來呢?這好像沒說,我們大家都是有個共同點就是,對于要思考的東西能避免就避免,最后就是,我還是收到那么多的“在么”
大家看看這兩種說法你更喜歡哪種:
A:在么?
B:嗯,怎么了?
A:中午幫我打個飯回來吧。
B:......好吧,吃什么?
A:***,***
這事很常見吧,再來看看另一種說法
A:嘿,B,有件事想找你幫忙,事情是這樣的,因為我現在在趕著一篇文稿要在中午1點前交,能不能回來的時候幫我打個飯回來,我想吃***、***,下次我再幫你打!
B:嗯,沒問題。/不好意思哦,今天中午可能不回誒,幫不了你。
A:謝謝。/沒事,沒事,我去問問C。
對比一下,其實兩個說法都是同一件事,但是我們會更喜歡收到哪個?
直接說你想求人的事情,將判斷權利留給對方,是最節省別人時間的方法,如果要表達禮貌,只需要在最后補上適當的禮貌用語即可。
你好,我有件事想找你幫忙,事情是這樣的......打擾了!
我想,這么說,不管是求助者或者是被求助者,不管是幫沒幫都能愉快收場。不至于在心里留下疙瘩。
說了這么多。我只希望以后收到“在么”的頻率別那么高了,我知道杜絕是不可能的,畢竟還是會有那種不為別人考慮的人。
最后推薦下馬東出品,馬薇薇、黃執中、周玄毅他們寫的一本書——《好好說話》,個人覺得這本書很不錯。
—END—
參考文獻:《好好說話》 馬東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