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心清白,無需證明,何須多說!

? ? ? 今天下午讀書會的時候,我特地弄了一個題目:自信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什么是自信?我認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就是自信。這個心是指我們的本心。什么是本心呢?就是我們的本來之心。本來之心,也可以稱之為“初心”。

? ? ? ?這個心在“心學”創始人王陽明那里被稱之為“良知”。良知其實是心的妙用。王陽明“心學”是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把心的體,相,用,都概括得非常的精辟。無善無惡心之體。就是說心的本體是沒有善惡的,它就如同一面鏡子一樣。因為人的意念,所以鏡子上呈現出來的相就有了善惡之別,因此,鏡子就有了知善知惡的妙用。所謂良知,實際上就是指心的妙用啊!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所以,從生命的層面來說,我認為自信的本質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本心。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而相信內心良知的高低程度決定了這個人的自信力和能量。所不同的是:你是5%呢?還是10%的相信呢?是50%呢?還是100%的相信?是千分之一千呢?亦或是萬分之一萬的相信?甚至可以更多。換句話說,其實每個人是有這份自信的,只是其相信的程度不同而已。

? ? ? ?舉個例子來說:有些人,外在,只要有那么一兩個人不認可,他可能就會懷疑自己,然后改變自己本來是正確的行為。而有些人呢,可能需要增加到五個或十個,他才會改變。而又有一些人呢,需要增加到更多才行,一百個至一千個,如此,他才會動搖或者放棄。但有些人就不一樣,可以做到即使全天下的人都反對他,不認可他,但是,他依然選擇不放棄,同時不斷堅持,并且到死都不肯放棄。這些在我看來,表面上是人格的差別,修為的差別,但實際上是其自信心和自信力的差別。

? ? ? 這里面我們不妨用“曾叁殺人”的這個例子來加以說明。

? ? ? ?曾參的母親在家中以織布為生,日子過得十分平靜。有一天,一個人跑到曾母家中,說:“不好了!不好了!聽說曾參在費城殺了人!”曾母聞言,頭也不抬地繼續織布,非常篤定地說:“我的兒子是不會殺人的。”

? ? ? ? 隨后,又有一個人跑來告訴她曾參殺了人,等到第三個人告訴她的時候,她終于扔掉手中的梭子,哭泣著匆忙趕往費城。

  后來曾母才知道,真正的殺人兇手只不過是與自己的兒子同名同姓的一個人。

? ? ? ? 這個故事固然說明了謠言流傳的可怕,但也說明了一個人信心的重要性。為什么故事中曾參的母親最終會選擇避禍逃走呢?說到底她還是對自己兒子的信心不夠啊。她沒有相信到:“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程度!也沒有曾參那種:“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的儒家高超的修為。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另外也有一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例子。在越戰期間,有一美國男子每晚都點著一根蠟燭,站在白宮前表達其反戰立場。一個雨夜,他還是拿蠟燭站在那里。一個記者忍不住問他:先生,你真以為你一個人拿著一根蠟燭站在這里,就能改變這個國家的政策嗎?他回答:我這樣做不是想改變這個國家,而是不想讓這個國家改變我。這個男子完全勢單力薄,做法看上去也比執拗,甚至有些可笑,他的行為對美國當朝政局的改變應該起不了什么作用。但他的這種心境,這種情懷,以及它所透射出來的自信與風骨,卻浩然長存,不禁讓人肅然起敬!這份敬意,實際上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良知對另外一個人內心良知的肯定與欣賞。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在一個舉世皆濁的世道中要保持清白,在一種眾人皆醉的環境中想保持清醒,這是多么的不容易,它需要多大的勇氣與毅力啊!如果這個人沒有千分之千或者萬分之萬的自信,只憑一時匹夫之勇,那是萬萬難以做到的。

? ? ? ? 這里有一張黑白的老照片,二戰時,一次大型集會中,在擁擠的人群整齊劃一地向納粹頭子希特勒行軍禮致敬之時,有一個人顯得極為另類,他并沒有伸出右手。

? ? ? ? 這名因不向希特勒行禮而被載入史冊者名叫奧古斯特 蘭德梅塞。

? ? ? ? 據了解,奧古斯特蘭德梅塞,他之所以敢于公然用這樣的方式反抗專治獨裁納粹政權,不是因為他個人的能力和實力有多強,而是源于他骨子里面的那份自信,在身邊所有人都在詆毀,打擊,迫害猶太人的時候,他卻選擇了相信:他相信猶太人是清白的,相信猶太人是無罪的,就如同相信自己是清白和無罪一樣。在一個自心清白無罪的人面前,誰能審判他,又有誰能定他的罪呢?納粹嗎?還是撒旦?不,這個,恐怕只有上帝才能。上帝是誰,上帝就是我們的良知啊。正所謂:“心即理”,心就是天理。天理即良知。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有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叫白隱。有一對夫婦在白隱禪師住處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他們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無意間,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起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她的父母震怒異常!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于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個字。

? ? ? ? 這對夫妻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白隱聽完了對方的辱罵,只淡淡地應道:“就是這樣么?”可事情并沒有完,等那姑娘肚中的孩子降生后,姑娘的父母竟毫不猶豫地將嬰兒送給了白隱。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著實是讓白隱禪師難堪的事,“一位出家的和尚,竟生了孩子,出的是哪門子的家”,街談巷議不絕于耳。

? ? ? ?白隱 禪師盡管名譽掃地,但并不介意,他沒有任何辯解,只是認真、細心地照顧著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要的奶水,買來其他嬰兒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但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人之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般,他只想讓那個孩子一天天健康、快樂地成長。

? ? ? ?一年后,那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于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在魚市工作的一名青年。于是姑娘的父母羞愧萬分地去跟白隱禪師賠禮道歉,并抱回孩子。

? ? ? ? 禪師仍然是淡然如水,在交回孩子時仍然只是輕輕說道:“就是這樣么?”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 ?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白隱禪師的那份超常的自信,那份特別的坦然,以及那份起令人驚嘆的超脫,真是高人。大多數人都會忍不住去贊嘆,認為這個禪師修行忍辱的功夫非常高。然而,對于白隱來說,他卻把這一切看的非常非常的平常,并沒有刻意表現一個修行者忍辱的那種堅忍的意志與不屈的精神。這是為什么呢?我認為,這是因為白隱禪師有著非常強烈的自信心的緣故,他全然相信自己,萬分之萬相信自己的內心是清白的,是光明的,而且,他認為,自己內心這種清白和光明根本不需要別人來證明,所以無論面對什么,白隱總是輕輕的說:“就是這樣么?” ? ? 他的這份從容,這份慈悲,這份坦然,就是來自于他對自己本心最深刻的理解和信心。在所有外力或壓力面前,不為所動。做到“寵辱不驚”,“去留自在”。 為什么? ? ?因為他證悟到了:自心是清白的,它根本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東西去證明。

? ? ? ? ?知道自心清白,然后始終不渝并全然地相信它!這就是“知行合一”。如此,就印證了王陽明臨終前所說的:“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 心里光明的人,有什么可說的呢?

? ? ? ?是的,白隱也一樣,除了那一句:“就是這樣么?” ? ? 他也沒什么可說的,因為不管是自己說與不說,還是外面的人說與不說,他知道,自心清白,無需證明,又何須多說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象跨欄嗎?不是,那力道過猛。象滑板嗎?也不是,那慣性太大。最象蕩秋千了,就那么輕巧地一躍,優美地一漾,年這邊就到了...
    眼里的湖閱讀 400評論 1 8
  • 這首詩正在寫 背景音樂是正在彈奏的鋼琴曲 很舒緩很流暢很安詳 我還不知道音樂的曲名 是小喬在完成練習 中午時候 她...
    微風LG閱讀 518評論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