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天起,做個有原則的人
《Principles》——一個牛人講述自己生活和管理工作中各種原則的一本書。
關于原則,作者認為:
Principles connect your values to your actions; they are beacons that guide your actions,and help you successfully deal with the laws of reality.
原則連接價值觀與行動,它如指引行動的燈塔,幫你成功應對現實生活中的條條框框。
然而沒原則并不代表沒觀點,只是這些觀點如散落的珠子,未經仔細打磨和串連,記起時才拿來用,很少真正當成自己思考和行為的準則,也許這就是偶爾會遭遇矛盾、沖突與糾結的原因吧。
原則一:我為自己做主【積極主動】
書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話,讀來讓我覺得熱血沸騰:
I worked for what I wanted, not for what others wanted me to do. For that reason,I never felt that I had to do anything. All the work I ever did was just what Ineeded to do to get what I wanted. Since I always had the prerogative to strivefor what I wanted, I never felt forced to do anything.
我只做自己想做的,而不是別人想讓我去做的。我做的所有一切都是為得到我自己想要的。我擁有爭取自己想要的自由,所以從不感到被迫去做什么。
人應該首先在心態上讓自己處于主動位置,你做的任何事都是為自己而做,而不是被迫。——掌握主動權,無論在生活上、工作中,都是能減少抱怨,增加快樂的最好方法。因為全是自己的選擇,所以更容易聚焦在思考更好的方法,來實現目標。
那么,這個原則如何應用呢?
工作中,大部分活都是領導安排的,其中有很多還是自己覺得無用不想去做的,看似自己沒有選擇的自由,但其實是因為自己站的角度不對,你只是把自己當成了普通員工。如果換個角度,站的高一點,你才是自己工作的負責人。領導的指示更多是他站在他的角度、以他的視野給你提供的參考建議。好的建議,不妨采納。不好的,就主動思考存在哪些漏洞,自己能否拿出更好的建議給領導。畢竟,否定一件事,誰都能做到,但重要的是,否定的同時,你能否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這就是一種主動做事的心態,當你嘗試讓自己掌握主動權時,整個格局就會完全不同了。
生活中,也是同樣的道理。結婚、生子,都按照自己的標準,追隨自己內心的選擇,不隨大流,不被父母等身邊人的催促擾亂了內心。只做自己想做的,也意味著擁有自我選擇的邏輯標準,也擁有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的勇氣。當你選擇了伴侶,就不會去抱怨TA的種種不是;當你選擇了生子,就會不去感嘆其過程的艱辛。所以,你只會安靜的享受和品味選擇帶來的驚喜。
為自己做主——這個原則還有另一層含義,即,不逼迫或不要求別人做什么,也不喜歡被人要求去做事,只會自己自覺去做該做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情況在伴侶之間應用較多。不打著愛的名義,以“別人家的老公都會怎么做”來作為要挾。每個家庭都有其不同,比較和要求都容易扼殺自己的幸福。
大多數理性運用此原則的時候,我都能收獲積極的心態,從而讓自己的生活高效而寧靜。往往出現內心的沖突、糾結等不愉快時,都是因為自己一時忘記或做了與該原則相悖的事情。所以,需要時時反思:自己的心態是否需要調整與轉變;自己是否懂得放棄與拒絕(放棄和拒絕,是擁有原則的人必須學會面對的)。
原則二:撕開自己的“面子”
與自己的問題、錯誤和弱點搏斗的過程都是一種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強大的過程。關于這一點,書中有段描述:
I learned that there is an incredible beauty to mistakes, because embedded ineach mistake is a puzzle, and a gem that I could get if I solved it, i.e., aprinciple that I could use to reduce my mistakes in the future.
人與人的不同在于他們處理和面對自己弱點和錯誤的方式不同。每一次錯誤都是一個美麗的謎底,我都可以從中找到未來減少犯錯的方法。
看到這一段,我是有些羞愧的,因為自己的一個弱點就是“面子薄”。其實就是一種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與短板的人,害怕被人否定,從小一直很努力的一個原因其實也是怕被人否定。我曾經以為自己那么努力,肯定是屬于進取型的人,但測試的結果卻更偏向表現型。
“表現型的人(Be Good Type)更關注自己當時的表現,更在意外界對那表現的看法;進取型的人(BeBetter Type)更關注自己當時有無進步,并不在意對外界的看法。”
問題的根源,其實在于從小受到的學校和家庭教育。從小生活的環境教會我,優秀來自比較。只有那些犯最少錯誤的人才是最聰明的,當我們不知道答案或犯錯時就應該感到羞恥,所以只有拼命努力才能做到不被人看不起。在這樣的價值觀下,也許通過努力是會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由此造成的心理脆弱卻須等到自己長大成熟以后花大量時間才可能得到改善。
對于這個問題,我正在執行的改進方法是:記錄下那些面對自己弱點而感到尷尬、不舒服的時刻,并時時提醒自己。讓自己學會慢慢接受和面對,并從中找到未來減少犯錯的方法。
雖然各種廣為傳播的微文都在灌輸,人的原生家庭對孩子一生都存在重大影響。幸運的是,我發現其實沒有什么是絕對的。人無完人,父母乃至整個學校教育,都會存在好的一面,也同樣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局限與弊端。無需責怪,因為你完全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通過閱讀,你可以樹立更適合自己的價值觀,只要“意識到+執行到+合適的方法“,人是可以改變對原生家庭教育對自己的一些影響的。而這個過程完全與別人無關,只要,你勇于撕開自己的“面子”。
原則三: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問題比答案更重要,發現更多問題才能學到更多。
缺乏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質疑的能力,更傾向于從眾——這也是從小教育對自己的一個負面影響,其實也是中國很大一部分人所存在的問題。我們習慣把參考答案當成標準答案,把思考的過程替換成死記硬背標準答案的過程,擅長考試,不擅長思考,不懂邏輯思維。人很容易犯的一個錯,即把自己或身邊人的經驗——無論這些經驗是否成功,不加思考、不加質疑地當成標準答案,以此作為評判所有類似問題的依據,由此導致整個社會范圍內的普遍從眾現象。最常見的,比如,“為什么要結婚?”“到這個年紀了,別人都結了”、“為什么生二胎?”“別人都生,自己不生好像不太好“、”為什么送小孩上早教?““別人都送,不送孩子會落后”……
應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提升改進的:1)自費參加關于邏輯思考的培訓;2)閱讀大量關于訓練邏輯思維的書籍;3)培養經常問自己“是真的嗎”的習慣;4)記錄自己對事情的思考和判斷過程。
堅持一段時間,我發現困惑、思路混亂不清的情況越來越少了,關鍵是當逐漸學會獨立思考,也更懂得為自己做主了,兩者相互促進。
原則四:學會讓自己“保鮮”
根據邊際收益遞減原理——從缺少到富足,邊際效益逐漸遞減。追逐目標的過程比實現目標更能讓人滿足。所以人類傾向不斷追逐新的目標,或在原有事物中追尋新的深度。
The marginal benefits of moving from a shortage to an abundance ofanything decline. So,because of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it is only natural that seekingsomething new, or seeking new depths of something old, is required to bring ussatisfaction.
這段話讓我有點幡然醒悟的感覺,它能很好的解釋一些現象。
曾經很多次,自己努力去追尋某個目標,但是每每實現目標后,心中不但沒有想象中的狂喜,反而會有點失落,不知道下一步該走向哪里。現在明白,其實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并不是自己當初設定的目標錯誤。人正是在一次次的追逐目標過程中,實現了一次次的升華與提升,所以人的本性就是會不斷追逐新的目標。這個觀點也正好與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契合,一個層次的需求滿足了,人會自然的追逐下個層次的需求。
還可以解釋的一個現象:常聽到一種抱怨——結婚后男人不再像戀愛期那樣對女人百依百順了。為什么呢?因為長時間的相處導致缺少新鮮感了,已實現的目標當然不可能再帶來曾經追逐目標過程中的那種滿足了,追尋新的目標是本能。那么應該如果“保鮮”呢?你身上必須能不斷產生讓對方驚喜、想要追尋的東西。對我來說,就是不斷成長,不斷產生讓對方欣賞的東西。當然,作為外貌協會的我來說,外表也是重要的方面,我無法容忍婚前阿羅多姿,婚后胡吃海喝生生將自己變成個水桶。以上談的是女人如何“保鮮”,其實反之亦然,男人也同樣需要。
所以,無論男女,都有必要在追尋和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讓自己不斷成長,讓自己“保鮮”,這同樣也是讓婚姻保鮮的重要因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