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新浪博客心理師金尚、公眾號金尚小時空。
連續失?。搅暤眯詿o助
古今中外有一句古老的格言“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只有少數人都能夠吸取失敗的教訓,更多的人只會總結成功的經驗。失謂“失敗是成功之母”是需要有一定前提的:
及時——一旦有不對,馬上就有人給你指正出來,比如你學車時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罵你的師傅。
對事不對人——做錯了,下次改正過來就是,沒有必要上升到“你這個人不行”的層面。
錯誤的代價很小——得到的經驗和教訓比失去的更有價值,更劃得來。
當然,最好的失敗,就是“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偷偷跌倒”。在演講之前,先在好友、家人面前試講幾次,講得再差都沒人會笑你,因為大家都很想幫助你。做一個手工做品正式上交之前,先做幾個演練一下,不行就重新再做一個,反正也沒人看見。
“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是小概率事件。大多數的情況下,連續的失敗會讓人患上習得性無助,打擊人的自信,摧毀人的意志,讓自己感覺好像是生不如死了。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用小狗做過一個實驗。把一條狗放進一個鎖上門的籠子里,籠子里安裝了一個電擊設置,通過這一個設備給狗進行電擊,引起狗的強烈痛苦。這只狗在一開始被電擊時,還在拼命掙扎,并橫沖直撞,想盡各種辦法要逃出去。但是,經過了很多次的失敗,它發現自己是無法逃出去的,橫沖直撞的行為就慢慢減少了,直至消失。后來,即使給它制造機會逃跑,它也一直臥倒在地,絕望地忍受著電擊的痛苦,而不再嘗試逃出去。
這個實驗,就是習得性無助的經典體現。
后來,塞利格慢用噪音代替電擊,對人類做了同樣的實驗,發現人類也有習得性無助。
因為一次次的失敗和挫折,感到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甚至在有可能取得成功的時候,也不愿去嘗試,這就叫做習得性無助。
無可否認的是,如果一件事情做到第10次才得以成功,那么這個人一定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但同時,他也付出了更大的代價:失去信心、懷疑自己、失去斗志、失去激情。事情開始之前,和很多人一樣,認為自己是個無所不能超人;事情失敗之后,只相信自己是個扶不起的廢柴。
這個世界多的是人才濟濟的年輕人,在初入職場時雄心勃勃,想要做出一番成就。但是就在一次次的失敗之后,越來越認命,最終被命運打趴下。我們身邊經常會有這樣的例子。比如中考失敗、高考失敗、擇業失敗、事業失敗等對于年輕人的打擊都是巨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
我們經常在網絡上看到很多孩子高考失敗、就業失敗后倍感絕望,選擇自殺的新聞。接二連三的打擊會讓無數人放棄了生的希望,而這,對于心智和人格不成熟的孩子就更是如此。
這讓許多孩子在下一次面臨類似事情的時候,會下意識地想起之前失敗的經歷,從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
有些孩子甚至還會因為害怕失敗,從而在未來的生活中,會拒絕再次嘗試接觸或挑戰新鮮事物。
?
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科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
讓兩只小鼠鉆管,其中一只小鼠比另一只小鼠更強壯,強壯的小鼠總是能很快地把弱小的小鼠推出玻璃管外。后來,科學家用光遺傳學的辦法,激活了小鼠的前額頁皮層,讓弱小的小鼠勝利6次或更多次以后,弱小的小鼠在沒有科學家的幫助下,也能把強壯的小鼠推出玻璃管外。也就是說,在勝利6次之后,弱小小鼠的大腦回路發生了質變,建立了成功的強迫性重復模式。
這就是勝利者效應,先前的勝利經歷,會讓之后的勝利變得更加容易。也就是說,成功經歷會促進下一次的成功。
假設現在有兩個條件差不多的男孩,要同時追求一個女孩。第一個以前在曾經追求其也女孩的時候都被拒絕了;而第二男孩以前曾經有幾次成功追求到其他女孩的經歷。現在兩人同時追求一個女孩,誰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再假設現在有兩個創業者。第一個曾經創業過,但是失敗了,現在是再次創業;第二個人從來沒有創過業,現在是初次下海。那么這一次創業,誰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你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按理說第一個男孩的成功概率要比第二個男孩高;第一個創業者成功的概率要比第二個創業者的概率要高,但,事實不是這樣的。
在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對1975年到2003年間的所有美國創業者進行了統計并發現,一個曾經創過業但失敗的人若再次創業,他的成功機率并不比那些初次創業的人要高。
原因是,過去的失敗經歷對于他未來的成功而言,實際上卻是沒有一點幫助。然而,過去成功的經驗卻是對未來的成功很有幫助,若上次的創業成功,那么下次創業成功的可能性將會增加50%。
同時,成功還能給人帶來成就、自信、勇氣的感覺,讓人不斷地前進,從而走上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這是為什么呢?
人類有一種本能,會選擇性地遺忘痛苦,那些令我們不堪、痛苦、難受的經歷,我們會本能地將它遺忘,而只記住那些感覺好的、令人愉悅的成功經歷。
而且,人們對于成敗的歸因,總是往自我感覺良好的方向進行。也就是說,如果成功了,我們的歸因就是:這是因為我厲害我牛逼。如果失敗了,我們的歸因就會是:我們遇到了不利的外部影響,也許是天氣不好,也許是運氣不好,也許是裁判不公等,反正不是我不好!
這樣一來,成功了我們可以總結到成功的經驗;而失敗了我們根本就不會總結到什么真正的教訓。
強迫性重復
你得到了幸福,你就會重復幸福;你得到了信任,你就會重復信任。反之,你得到了痛苦,你就會重復痛苦;你得到了敵視,你就會重復敵視。這種心理現象,叫做強迫性重復,就是所謂的命運。
很多人不知道思想是有頻率的,每種思想都有一個頻率,我們可以感覺到這個思想。也就是說,如果你重復的思考一個想法,你就會持續地發射出對應的頻率。
小時候,與人與事的關系,是一種不斷重復成功的模式,那么他的自信心必然大增。在自信心和強迫性重復的模式影響下,他必然會有一個自我成功的思想預言,也就是說,他在心里覺得他是可以成功的。在這種積極心態的影響下,結果在最后,他果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小時候,與人與事的關系,是一種不斷遭遭遇挫折失敗的模式,那么他的自信心已經喪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自卑、不相信自己。在自卑和強迫性重復的模式影響下,他可能會有一個自我失敗的思想預言,也就是說,他在心里感覺自己最后會歸于失敗。在這種消極心態的影響下,結果在最后,他果然的失敗了。
所以,這種強迫性重復很難打破。旁觀別人時,你可能會發現:嘿,那個家伙,在一個蘿卜坑里摔了一跤以后,哭了一會兒走開了;過了一會兒重新走那條路的時候,又在那個蘿卜坑里摔了一跤,接著又哇哇大哭,然后開始抱怨命運的不公。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你曾達到的高度,是你以后所能達到高度的一個前提和基礎?!彼?,要成功就要多增加自己成功的體驗。有了體驗成功的感覺和感受,才有可能在下一次前進的時候,更好地取得成功。
這些體驗,可以是一些小目標的成功。每成功一次,就增加一次成功體驗,這種體驗增加了自信,促使了下一次小目標的再次成功,再次成功又再一次的增加了自信.....由此,良性循環,最后成就一個很大的成功。
所以,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最后分享一段魯米的詩:
注意看那些,
在窗戶光線里移動的塵屑。
它們的舞蹈就是我們的舞蹈。
我們鮮少用心傾聽我們內在的音樂,
但我們莫不隨著它起舞。
金尚,壹點靈平臺心理專家、心理健康教育碩士、國家首批認證心理督導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高校心理教師。2018年1月出版《永遠成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