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開始工作我就學習做PPT,現在都9個年頭了,算上大學超過10年了。自己也專門通過視頻學習過制作PPT,還羞羞的在辦公桌上擺著兩本《PPT從入門到精通》。有一天老板要一份報告,然后自己掏空了整個身體做了一份PPT上交,然后老板告訴我你照著兄弟部門的這一份格式再做一份,因為老板也要向他老板交差。一口鮮血吐出來,我輸給了一種叫做PPT模版的東西。這10年究竟錯在哪里。
成為大師是個坑
順著學校的學習路徑,我們將學校的學習方法克隆在了工作中,同樣的套路不一樣的結果。學校中的學習講究的是吃透教材,教材中“回”字的幾種寫法都需要弄清楚。
我們總是奢望著自己成為學校中那個熟練使用葵花寶典的大師。然而,實際工作中卻頻頻出現讓張飛繡花,讓關公耍猴的情形,而且“打仗”的事一點都不能耽誤。別人用一輩子在繡花,耍猴,我們跟人家比花美和猴精,除了“作死”想不出第二個理由。
所以,別把自己當超人。社會分工已經很細致的今天,我們在自己的領域內成為大師都需要削尖了腦袋往上鉆。不要希望在所有的領域內都成為高手高手之高高手,善加利用別人的高水準成果能夠讓我們迅速實現多維度的乘法效應。
避坑套路一:搞清楚學習的目的
我們學習的時候有多種目的:有些學習只需要了解一個概念,有些學習只需要記住結論,有些學習甚至只需要知道這個信息在哪里可以找到即可......
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學習方法,不要在任何知識面前都蠻干。或許看完一本書只有一句話對我們有用,其余部分真的用不著呢。
還是說PPT的例子。前一段時間我讀到笑來老師關于ppt制作的一篇文章,核心意思是:PPT最重要的還是內容,至于設計雖然重要也只能起到綠葉的作用。所以我們學習了基本的PPT制作就可以了,至于高水平的制作我們可以使用別人的成果。這也就是我所說的避坑寶典二。
避坑套路二:與高手合作
《圣經》也說:太陽之下,本無新事。
《劉潤商學院》的slogan:前人的思考,后人的階梯。
其實我們無論是工作還是自己寫作,都是在使用已有的知識進行碰撞,創造出新事物和新概念這種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是,想要產出高質量的作品就沒有那么困難,除了自己成為高手還有一個選擇:與高手合作。
我們不用糾結這個知識是否是原創,即使蘋果的圖形顯示界面也不是喬布斯及同僚們的原創;我們也不要醉心于過程的推導,因為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已經被成批量的生產所驗證。面對已經驗證過的知識,我們要做的就是一個字“用”。最簡單的應用就是我們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工具,我們使用的各種模版。
生活和工作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這樣做的。但是,總有一些場景之下,我們被蒙蔽了雙眼去用自己的小短腿和博爾特賽跑(雖然他已經輸給了加特林)。
為了能夠時刻保持清醒,請記住百歲山的一句經典廣告語: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
避坑套路三:學習不要用力過度
前兩天有發小來深,聊到我的學習,他覺得我學習用力過度。我也覺得如此,但是一直嘗試卻還是不能清楚的描述在哪個方面用力過度。
最近的不斷的反思發現:學習用力是說我自己花的時間比較多,“過度”兩個字實際上是說沒有獲得對應的產出,以至于讓人覺得是因為花時間太多的緣故(這個邏輯也是大寫的服)。
其實,“過渡”的深層次原因應該是自己從來都認為step by step 才是最好的策略,以至于在所有的方面都均衡的用力,無論在微觀上還是宏觀上。相同的時間內自己是在強迫自己的大腦記憶(而不是理解)所學的知識,但是實際上錯過了從多個方面去理解知識。
比如關于“價值觀”的概念,原來的我可能更傾向于背誦它的概念,從頭到位,踏踏實實,一字不拉,而實際上更有用的是我們把它總結為自己的語言。比如總結為笑來老師所說的:什么是好,什么是更好,什么是最好。
結語:我們總是在尋找最好的自己,我們總是在努力的尋找最好的自己,我們又總是在低頭努力的尋找最好的自己,抬頭看看方向,轉轉脖子,或許你所尋找的那個它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