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稀記得讀大學時候,寒暑假回到自己所在的小城市,常常會感慨,消費水平怎么比學校所在的城市還高;在一線城市工作后,回到自己所在的四線小城市,還是發現消費比一線城市不相上下(當然了,除去高檔之外,這里所說的為大眾消費水平),本文將嘗試對這個現象問題進行大致的分析思考。
一、城鎮化過程
- 城鎮化必然涉及到人口集中、遷移式的問題。
在城鎮化過程中,人口集中到城鎮,如果我們行走在鄉村,看到的幾乎是清一色的中老年人。鄉村人口往城鎮集中,小城市人口往中型城市、大城市遷入;從這個層面來看,也就比較好的理解一線城市的房價如此之高,炒房炒的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剛需的出現。
即使在同一個城市里面,如果下面某個郊縣人口呈現的大幅流入狀態,那么這個郊縣的房價也比其他郊縣的房價高。
二、消費的方式
- 如果你去過四川的某些城市,你會發現他們對于吃很是著迷,也就是俗稱的吃貨。小區門口有好幾家串串也不是個奇怪的事情。而在南方的小城市,你可能會發現他們對于穿衣很在意,要穿的貴的;
- 為何物價如此之高?一方面是因為市場因素,很多菜都是從外地批發倒賣進來,而人口消費無法跟上增長,自然就高了;另一方面,雖然筆者所在城市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城市,但總體是小農經濟,沒有大批量的。
三、跟風現象
- 小城市的跟風意識比大城市還更甚,比如你的鄰居、同學、朋友買了什么,很可能第二天自己也就跟著一起買了,生怕自己被人說成low的感覺。這也導致了盲目消費,而很多剛需卻沒辦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四、教育問題
- 有一個問題值得重視:鄉村中學的學生在大幅下降,城市中學的學生在大幅上漲。咋聽起來可能不是很明顯,說幾個數字,在鄉村中學一個班里面,30-40個人的不少,而且班級少;而在鄉村的上一級城市,每個班則多達80號學生,而且班級多,也就是說父母都盡可能的希望孩子在城市讀書,而城市學校過載。
- 鄉村優秀教師往城市走,進一步加劇了鄉村教育資源的匱乏;那些留在鄉村的老師,很多都是隨便教兩下,而心思完全不在上面;相連貫的學生也跟不上。
- 再一個,小城市的很多父母都是在外打工,然后掙錢來支持子女上學,然而孩子的叛逆期與缺乏家長的監督,很多孩子走的完全不是學習之道,而是跟壞了對象,這是留守孩子面臨的很大問題。
五、社會折疊與旋渦加劇
- 在《北京折疊》一書中,將社會劃分為幾個空間,下層空間到上一層空間的難度都會增大,甚至幾乎不太可能進入上一層空間,這種社會現象會愈演愈烈;
- 再一個比較形象的,如果把一線城市、二線、三線、四線畫成一個網狀,那么在旋渦中心的一線大城市所擁有的資源、人才、配套的基礎設施會越來越完善;同理小城鎮相對于鄉村,也是一樣的道理。從資源、機遇來說,物理空間都有一定的優勢,當然了,借助互聯網可以消除部分旋渦,但不是全部,有時候還會更加劇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