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揍一頓就好了?
棍棒之下也許會出孝子,但不會出才子!
很多人一直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古訓,只要孩子一不聽話或者做錯事了,不是就事論事教育,而是不由分說就又打又罵,甚至不分場合教育孩子。
認為打孩子是為了孩子好,打打才會長記性。
可是你打罵完孩子,孩子真的從心里認錯并改正了嗎?
一般人看重的是孩子為何沒有做好?
因而責怪孩子不認真、不夠堅忍、不能吃苦耐勞、無法持續(xù),而忽略了孩子想要改變的動機,忽略了孩子曾經改變過一小段時間
作為成年人我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部分:
再小的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也是有自尊心的。
尤其是孩子上了小學后,自主意識增強,更愛面子。
孩子之所以表現(xiàn)得滿不在乎、無所謂,就是擔心會受到大人的指責和批評。
再溫和的批評和指責,都是一種攻擊,都在說:你不好,你做錯了。
面對攻擊,人的心理防御系統(tǒng)會自動做出反應。
不同個性的孩子面對批評,防御系統(tǒng)會做出不同的反應。
前段時間,接到這樣一個電話:
打電話給我的是曾經給我加裝修的裝修師傅,裝修期間聊到我的職業(yè)。
裝修師傅就留下了我的聯(lián)系方式。
裝修師傅告訴我:女兒今年15歲。
對于上學這件事,讓一家人開始頭疼
自己每天要出去賺錢,有時候很晚才到家。
妻子也要上班,孩子基本是有自己的父母帶。
爺爺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只是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
為了孩子衣食無憂,再臟再累也要去做
前不久的一次家長會,讓他非常惱火。
孩子的成績在班里排名倒數(shù)。
想到自己這么辛苦的為了孩子,為了家庭。
回到家后,一怒之下動手打了女兒,并且說道:
你這樣下去,你會比你爹過得還不好,以后你能有什么出息?你不努力上學,你對得起誰?
他以為自己打過女兒之后,孩子會知道父母的不容易,知道努力。
過了一段時間,學校的老師打電話給他。
說女兒在學校不看書 不寫作業(yè)。
包括花高價給女兒報的補習班,經常遲到或者在那自己呆著。
15歲的年紀原本應該是青春洋溢的時候,可是女兒卻在這樣的壓制下感覺枯燥壓抑,讓他和女兒都變得迷茫。
我們在電話中約了下咨詢時間。
裝修師傅按照約定的時間帶著女兒小雨滴(化名)來到我們的咨詢室。
小雨滴說她一開始也想跟父母說說心事,但他們很忙,從不聽她解釋,只是要求自己好好聽爺爺奶奶的話,但是和老人畢竟隔著輩分和年齡,小雨滴也不愿多做交流,所以慢慢地就不再跟他們說什么了。
上學以后,小雨滴和同學關系一直很緊張,沒有值得信賴的朋友,升入初中后,一直沒有什么關系好的同學,小雨滴表示因為不想加劇同學緊張關系。
所以一直沒有跟老師和家長說,也有即使說了也不被重視的想法。
同時看到父母每天這么辛苦,她自己的壓力很重。
感覺自己學習不好,考試考不好就是對不起父母。
我們現(xiàn)在很多時候,在見到孩子考了好成績時,才會笑容滿面,考不好時,就一臉嫌棄,對孩子沒有好臉色。
我們的焦慮情緒最直接地表現(xiàn)在孩子的成績上。這真的會給孩子造成誤導——只有考的好,父母才愛孩子。
為人父母,總想用自己的方式,盡力給孩子最好的愛,而現(xiàn)實生活很殘酷。
不夠豐厚的收入無法支撐起太多的物質需求,盡管已經盡力,卻總覺得對不起。
這樣的心情,我相信,為人父母的你都會理解。
“你是不是又打游戲了?”
“你怎么不好好寫作業(yè)?”
“你知道一節(jié)補習課多少錢嗎?
你還不好好學!”
這些話是不是似曾相識?
父母們總是一遍遍地告訴孩子要努力,要完成作業(yè),要考好成績,要上好大學......
責備的語氣一天天加重,最后,孩子還是沒能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
雙方的關系也越來越糟糕,問題到底出在哪里了?
親子關系中最忌諱說這些話
家庭教育中,有兩種極其可怕的東西,叫做“付出感”和“犧牲感”。
一旦父母對孩子有了“付出感”和“犧牲感”,就會自覺十分不易、十分偉大,潛意識里認為孩子虧欠了自己。
當這種感覺傳達給孩子,孩子隨之產生的就是負疚感,以及安全感的嚴重缺失。
吃一頓外賣——這頓飯得花我多少工資?
買一個玩具——為了你這個玩具爸爸媽媽想要的什么什么就不能買了。
這些隨口的話,經年累月,對一個孩子可能產生多么巨大而恒久的影響,是家長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或者說不愿意去相信的。
還有那種什么媽媽只愛吃魚頭的雞湯文,奉勸大家千萬不要給孩子看更不要盲目效仿。
如果一個孩子吃口魚都要想著媽媽不舍得吃、只讓我吃,他吃掉這條魚的最大收獲可能就是徹底明白了什么叫“如鯁在喉”。
那這條魚的錢可就真白花了,不僅白花,還得搭上孩子的心理負擔。
在小雨滴的內心世界,承擔了許多不屬于她的壓力和責任。
所以用厭學的模式來緩解自己的焦慮,因為只要自己不上學了,父母就不用這么辛苦的為了她起早貪黑了。
當然這是一個十幾歲孩子的認知,也是我們所說:孩子對父母盲目的愛。
經過咨詢,小雨滴的壓力釋放了,這位裝修師傅也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了。
孩子會用自己出錯、生病、早戀、叛逆等的方式表達對自己家庭中親人特別是父母的保護,孩子常常會用自毀的方式表達對家庭的愛與維護。
孩子本身沒有問題,往往是家庭出了問題。
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背后,往往有著一個有問題的家庭。
“你聽話了,媽媽才愛你;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我經常聽到身邊人這樣教育孩子。
這會給孩子傳遞出一個信號:
我會按照媽媽的要求,媽媽才會喜歡我,不然,媽媽就會把我丟掉。
久而久之,孩子會出現(xiàn)“討好”的心理,他們知道只有按照媽媽的意愿做事才能得到媽媽的歡心。
教育孩子需要“就事論事”,而不是“交換條件”。
要讓孩子建立自己的評價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而不是以獲得別人的歡心為目標。
沒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長大后只會順從他人。
這世上,再也沒有比欺負一個孩子更容易的事了。
他們個子矮,力氣小,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沒有見識,沒有心機,沒有獨屬于自己的住宅。
任何一個成年人,都可以擺出一副“我為你好”的樣子,強詞奪理地對他們進行碾壓。
實際上是在逃避自己的一種方式。
▲我們不愿意承認、不愿意面對的自身缺憾;
▲家人(尤其是配偶)身上令我們感到不滿、厭煩卻又無能為力的缺點;
▲生活中的挫折經歷給我們留下的屈辱和遺憾;
▲面對未知和未來所產生的焦慮和擔憂。
孩子是一面鏡子,投射出我們不愿接受的自己。
投射,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將自己的特征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xiàn)象。
簡單地說,是把“自己的某種想法”轉移到“別人的身上”,也就是你把自己的情感、沖動、愿望,歸結在另外一個人身上,扭曲了你對這個人的看法。
當你過度投射時,你就無法就事論事地客觀地看待對方,你看到的,只是你以為的樣子。
看起來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我自己的問題,表面上是對孩子怒其不爭,實質上是對自己的不接納。
父母們經常吐槽孩子不聽話、不與父母一條心、叛逆。
但其實,你只要耐心地走到這種表象背面,就會驚詫地發(fā)現(xiàn):叛逆的背后赫然印著另兩個大字:忠誠。
孩子對父母,都有一種深入骨髓的忠誠。
只是這種忠誠,很少有父母能夠讀到。
父母渴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優(yōu)秀,給自己爭一口氣。
爭什么氣?
你自己活自己的,你自己都沒有活出自己,孩子只會越來越像你,越愛你,就越像你,最后活得跟你的人生一樣,然后再要求他的孩子,一代傳遞給下一代。
一般人總以為,孩子最主要的需求是被愛,其實不然,他們最主要的需求是向父母展示他們的愛。
為人父母者要認識到這一點,容許孩子展示他們的愛。
愛孩子,從懂得孩子開始,懂孩子,從放下期待開始,放下期待,從承認孩子有獨立人格和自主權開始。
我們的心靈空間有多大,給孩子提供的成長空間就有多大。
我們對孩子的愛,不會超過我們對自己的愛, 養(yǎng)育孩子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所以我們要格外小心。
為人父母,養(yǎng)育孩子這件事絕對不輕松——壓榨你的精力,刷新你的認知,時時會讓你在慘淡現(xiàn)實與自身無力中狼狽不堪。
養(yǎng)育孩子,又是一場難得的自我修行——會激發(fā)出你最好的一面,你竭盡全力,幫助孩子也幫助你自己活出最好的生命狀態(tài)。
孩子們的內心世界那么豐富,連他們自己都搞不明白。
所以,父母的智慧之處就在于,幫助孩子梳理自己,然后等待孩子自己找出解決之道,自己做出選擇。
為人父母,最終留給孩子的:
不是多少財產,多少遺產,而是孩子自己獨立面對這世界的能力!
托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