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過的電影《無問西東》在結尾貼出一段雞湯: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道你們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世俗是這樣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他的念頭。
愿你被打擊時,堅持你的珍貴,抵抗惡意。
愿你在迷茫時,記住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最近發生了幾件事,讓我突然想起這部電影。電影上映當天與同事一起去看了,就像眾多影評所講,比芳華更芳華,發人深省,引人深思。如果提前了解你所面臨的人生,你是否還會有勇氣前往?
人的一生要做出很多選擇,我們常常陷入選擇困難癥之中,覺得無論選擇哪個都覺得不盡人意。作為女生來說最顯著的一個例子莫過于某寶,一刷就停不下來,覺得這個也好,那個也不錯,不知不覺,時間就在之間流逝(土豪請當我啥也沒說),一無所獲。我們在生活中也如此,面臨選擇的時候似乎想太多,以至于浪費了很多時間在沒用的事情上。
2017年年底時,我收獲了工作以來第一筆比較大的報酬,為一年的辛苦做了總結。也非常期待能夠在2018年的時候更加努力,多賺錢,早日把房奴的標簽摘了。然而事與愿違,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出現狀況,批量合作的整體框架也受到很大的影響。起初在三四月份的時候,我已經感覺此種操作模式可能堅持不下去了,加上一年多對于公司組織架構、風險偏好、項目操作、未來發展以及整體政策的了解,問題基本無法改善,離開也是遲早的事。6月的時候第一次發生風險,然而忐忑的過了一個月,7月,危機全面爆發。留下還是離開成了我心中一直以來糾結的問題。
大學時期讀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之后很多時候在選擇上我偏向于當下的感受。當需要選擇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想要當機立斷;可矛盾的是我又是一個謹小慎微者,生怕一步選錯步步走錯。或許這是大多數人們面臨的問題。后來,我讀到彭明輝教授的一篇文章,叫做《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似乎解決了我的困境。文中有幾段話貼出來作為分享:
“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故事里,主人原本喂養猴子的橡實是“早上四顆下午三顆”,后來改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興而堅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實,先工作或先升學,期間差異就有如“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計較。但是,我們經常看不到這種生命過程中長遠而持續的累積,老愛將一時際遇中的小差別夸大到生死攸關的地步。
? ? ? 最諷刺的是:當我們面對兩個可能的方案,而焦慮得不知如何抉擇時,通常表示這兩個方案可能一樣好,或者一樣壞,因而實際上選擇哪個都一樣,唯一的差別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讓我們焦慮得厲害的,其實差別越小,愈不值得焦慮。反而真正有明顯的好壞差別時,我們輕易的就知道該怎么做了。可是我們卻經常看不到長遠的將來,短視的盯著兩案短期內的得失:想選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處;想選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處。如果看得夠遠,人生長則八、九十,短則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關系?甚至當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準備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當然,有些人還是會憂慮說:”我當完兵又工作后,會不會因為家累或記憶力衰退而比較難考上研究所?”我只能這樣回答:”一個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兩個可能:或者他不夠聰明,或者他的確夠聰明。不夠聰明而考不上,那也沒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夠聰明,還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說你的決心不夠強。假如你是決心不夠強,就表示你生命中還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碩士學位,而你舍不得丟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無須感到遺憾。不是嗎?
? ? “人生的路這么多,為什么要老斤斤計較著一個可能性?””
是啊!人生的路這么多,為什么不跟著自己的內心呢。彭明輝教授在文章中講到,他從未陷入困境,因為他從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斷的和別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內在真實的累積。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有劇烈的起伏。
回到自己身上來,無論我選擇留下還是離開,只要內心充盈,又何必糾結于一時的得失。留下來,記住那句既來之則安之,做好當下的積累。如果一家公司不能讓你的能力和收入得到提升,而是限于枯燥的止損存量項目,短時間內無法推進新項目,主要工作在于收集往期憑證和做表格中,那又有什么意思。如今在去與留的問題上已然已經糾結了很久,可能就是所謂的越長大越怕選擇錯了。但這世上又有什么是絕對的對與錯,我相信只要跟隨自己的內心,懷著堅定的信念,就會成功。
這世上,最勇敢的事情就是能夠追隨自己內心的想法,一往無前的努力,去嘗試未來的無限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