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喜歡主角麥斯·米科爾森(Mads Mikkelsen),我滿心歡喜地看了這部電影,結(jié)果看完我卻難受的哭了。
本片講述了在托兒所工作的盧卡斯(麥斯·米科爾森飾),他心地善良,性格溫和很快贏得了孩子們的喜愛。有個叫卡拉的小女孩向盧卡斯單純又幼稚的示好被盧卡斯婉拒,然而小女孩為了報復對大人們說盧卡斯猥褻她。瞬間盧卡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整個小鎮(zhèn)上的人都指責他,鄙視,排擠他。自己的愛犬被陌生人殺害,超市不讓他買東西,曾經(jīng)的好友對他很憤怒......這一切讓他瀕臨崩潰,盡管最后卡拉說了真相,然而人們的惡意還是存在。
盧卡斯本來受到鎮(zhèn)上人們的愛戴,但是僅僅因為一個小孩子平白無故的一句話,盧卡斯就從原本的好人被認為是無惡不作的壞蛋。因為人們相信一個只有幾歲的小孩子是不會騙人,她是需要保護的,是受害者。這種想法好像很常見,在中國也一樣,孔子老人家老早就說過了:“人之初,性本善。”小孩子終究是善良的,而惡的都是大人。我很想說,看看剛出生的小孩子,他們身上滿身都是惡,他們眼里只有食物,和一頭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而善則是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學習積累形成。再看結(jié)局,小女孩說出了真相,哦,真相大白了,對于這個孩子人們永遠不會去指責,而明明沒有做錯任何事的大人卻仍要被人們惡意向加,他和兒子在森林了打獵時遭到了別人的開槍威脅(或許是真的想殺他)。孩子似乎不用負責,社會一旦出現(xiàn)兒童遭到性侵的新聞,人們一定會站在孩子這一邊而群起攻之,這時候孩子就從天使變成了魔鬼。
那么應該咋辦呢?難道要去責怪心智未發(fā)育全的孩子嗎,當然不是,在這其中起關(guān)鍵作用的不是孩子而是社會群體。是我們!是我們這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就是魯迅筆下的看客。一看到丑聞,謠言,我們仿佛就像一群饑餓的狼看見一只落單的羔羊,爭先恐后的撲上去,管他三七二十一咬了再說。我們不需要真相,我們只需要一個契機,一個謊言,一個由頭,我們很少會應用理性去思考(特別是在群體中),動用實踐去探知事實,而是在自己預設的立場下無情的傷害無辜者的利益來拔高自己的道德邊界。我們常常把自己放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看待一些事,我們酷愛道德審判,卡拉只是一個孩子,是弱者,而你盧卡斯是個身高八尺的男人,是強者。那我們肯定要幫助弱者,批判強者,殊不知有多少人在這樣的道德審判中被迫走上絕路,或從此消沉,一蹶不振,或狹隘地與世界對抗,再也不相信愛與寬容。到這時,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錯了,后悔了,然而刺已經(jīng)深深扎進肉里了,需剝皮才能拔出。
在生活中這樣的事很多,我們總是在不知不覺成了看客,有意無意的傷害一些人,而我們也很容易被另一些我們所傷害。就像在森林里打獵一樣,你在搜尋獵物,殊不知你自己也是別人的獵物。
人性是惡的,恩格斯曾說:人來源于動物這一事實已經(jīng)決定了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只能在于擺脫的多些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異。”我們或許只能懷揣著一顆懺悔的心,繼續(xù)若無其事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