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推薦:《故事思維》 【美】安妮特.西蒙斯
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會敲著我們的頭指指點點,而是將事實娓娓道來。
1.故事的力量
故事是一種通用語言,好故事更容易影響別人。
酷愛看美劇的人會發現美劇中的律師善于通過一個吸引人的故事來為自己的當事人辯護。
【前情概要】:律師的當事人是一個有很多前科的慣偷,警察當場在他身上搜出了失主的錢包,然而他聲稱自己的錢包也是這樣,所以他是誤拿。接下來需要律師為其辯護,她會怎么做?
美劇中的律師只是對陪審團講了一個故事卻成功地為當事人進行了無罪辯護。
“在我小的時候,有一天看到自己的狗弗萊德叼著鄰居家的兔子進來,而兔子已經死了。我馬上意識到,弗萊德咬死了那只兔子。為了保護它,我決定隱瞞下來,所以我把兔子洗干凈、毛吹干,放回了鄰居家的兔籠,我想這樣就沒人知道了。可第二天,鄰居來我們家說了一件趣事,他們說,自家的兔子三天前就死了,他們把它埋到樹林里,可不知哪個神經病,把兔子挖出來、洗干凈又放回了籠子。這時候我才知道,是自己錯怪了弗萊德。”
“表面看來最符合邏輯的,最后卻不是真相。這起案件,表面看來是我的當事人偷了錢包無疑,但是我們所有人都無法百分之百地確定,他不是誤拿……”
這段辯論情節通過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遠比數據和理論更具有說服力,且通俗易懂。不論是在日常社交中還是在職場,只要你想影響他人,會“講故事”就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
2. 四個故事主題
001“我是誰”—獲取別人信任的捷徑。
當你想要影響聽眾時,你必須首先向聽眾解釋自己是誰。“我是誰”是必要且重要的問題,內容的好壞影響著聽眾對你的第一印象以及是否有必要繼續聽你講下去。
002“我為何而來”—消除外界對你的猜疑。
通過故事講明原因,增強信任感。
003“我們的目標”—講愿景故事,讓別人與你產生共鳴。
許多公司喜歡在公司內部樹立員工典型,通過榜樣員工的故事,來激勵大家向其學習,讓員工能往公司所希望的方向培養。
004“授人以漁”—用故事啟發別人,事半功倍
有人問三個正在砌墻的泥瓦匠,說:“你們在干什么?”
第一個人沒好氣地說,“你沒看到?在砌墻。”第二個人心平氣和地說:“我們正在建一座高樓。”第三個人喜氣洋洋地說:“我們正在建設美好生活。”
10年過去了,第一個人仍在砌墻,作泥瓦匠,第二個人成了一位工程師,而第三個人成了兩個人的老板。
從中,你明白了什么?心態決定結果。
3.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故事的結構
編寫一個完整的故事的通用結構:SCQA,即:Situation(情境)、Complication(沖突)、Question(疑問)和Answer(回答)。
SCQA的結構簡單理解為:在什么情境下,發生了什么沖突,這種沖突引發了什么疑問,最終這個疑問是如何解決的。事實上,有很多電視劇、電影故事情節都是按這個大框架來推進的,比如最近較火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
(情境):一位國家部委的項目處長被人舉報受賄千萬,當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總局偵查處處長侯亮平前來搜查時,看到的卻是一位長相憨厚、衣著樸素的“老農民”在簡陋破敗的舊房里吃炸醬面。
(沖突):腐敗分子的面具被最終撕開的同時,與之案件牽連甚緊的漢東省京州市副市長丁義珍,卻在一位神秘人物的暗中相助下,以反偵察手段逃脫法網,流亡海外。案件線索終定位于由京州光明峰項目引發的一家漢東省國企大風服裝廠的股權爭奪,牽連其中的各派政治勢力卻盤根錯節,撲朔迷離。
(疑問):漢東省檢察院反貪局長陳海在調查行動中遭遇離奇的車禍,是誰制造的,陳海未完成的使命又該如何進行下去?
(回答):同窗侯亮平臨危受命,接任陳海未竟的事業,為漢東省的改革大業帶來新的氣息。
不同的情境會產生不同的沖突,不同的沖突又會產生不同的疑問,最后你要做好不同的回答。
故事的演繹
001手勢
大腦中想象故事畫面,畫面越清晰,手勢越自然。但要注意的是,這不是話劇,最重要的仍是你的內容,而手勢只是一個提升聽眾注意力的輔助性工具。
002情緒
故事類型要與自己的情緒同調,不是新聞聯播式的莊重嚴肅感,要貼合主題。
003語調
故事中,不同的人物應有不同的性格,而他們的說話風格,可以在語音語調上做一些簡單的區分,這一點在小說故事中的手法可以借用。
004感官
多描述與感官有關的細節,讓人身臨其境。
一切的感同身受,從講自己的故事開始。
演講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則,是每個人都只講自己的故事,因為自己的故事最真實,也最熟悉,不會讓人產生你是在“背”故事而不是在“講”故事之感。而如果一定要轉述一個故事的話,最好的方法是讓主人公變成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偶像、你最討厭的人。
最終,想要獲得講故事的能力還是需要不斷地練習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