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講的輪回是一個概念,叫做強迫性重復,這個輪回其實是我們自己追求的結果。
一、強迫性重復。
1920年,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強迫性重復”的概念。他發現孩子把喜歡的玩具從床上扔出去,然后哭鬧著把玩具要回來,不斷重復。他認為,這個過程孩子是把玩具當作媽媽的替代品,他們不斷扔掉這個玩具再重新得到,其實在不斷重復體驗媽媽離開自己生活所帶來的創傷。
這種重復性體驗的價值包括三個方面。
1、媽媽離開是孩子不能控制的,當他扔玩具的時候,就是自己在主導。他們。他會用這種方式嗎?我要控制在創傷,變成了自己部分能控制的創傷。
2、不斷體驗著創傷,可能會讓我們對床上的累首度提高。
3、在新的輪回里會產生新的可能性,去療愈這份舊的創傷。
我們成長的一生就是不斷去經歷各種創傷的學習處理創傷的過程,因此我們不必對創傷這個詞太敏感。
強迫性重復,不僅是創傷和痛苦痛苦,任何一種重要的情感都會被重復,這就是命運。
二、印刻效應
加爾韋發現:如果你每次都用特定的方式揮動球拍,再次這樣揮拍的可能性就增大了。這叫做“印刻效應”,神經回路每按照同一種方式使用一次,刻痕就會變得更深。
我們太容易生活在自己追求的強迫性重復里。
女強人案例:強悍發生于被忽視的嚴重創傷里,每一次重復強悍,就是在重復一份被忽視的痛苦。重新學習:發出渴望被照顧、被寵愛的需求,活出女強人的對立面。
幼年時給自己構建的人生腳本,需要在成年再一次重復,借助成年后的資源和覺知能力,來化開幼年的心結。這就是強迫性重復的價值。
敲黑板:強迫性重復必須配上相應的覺知,才有價值,否則就成 單純的輪回。
總結:
1、強迫性重復:人們會主動地追求重復一些情景,不斷去體驗其中的一些感受。
2、我們不僅會強迫性重復一些創傷的體驗,好的體驗也會重復。每次重復一個體驗,一個相關的神經回路會被加深,即“印刻效應”。
3、在強迫性重復的過程里,可以獲得新的可能性,去療愈原初的痛苦,實現輪回的真正價值。
4、有了對過去經驗的覺知,強迫性重復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