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都當時人給起了個綽號叫蒼鷹,這個漢初酷吏的興起跟漢代初期的政治環境有關,主要是跟漢文帝的來歷相關。
漢高祖一死,惠帝繼位,惠帝死后,呂后專權,呂后一死,政治混亂,當時認為自己才是皇位繼承人的宗室人多了去了,這個時候,手握重兵的周勃和堪稱漢代顏值和腦力第一的陳平將遠處代郡的漢文帝接了過來。
(周家不可不說是漢朝劉姓的大恩人,即使文帝寡恩收拾了自己的父親,周亞夫,還是在七國之亂中保護了漢景帝,結果因為保衛長安的細柳營里官兵對周亞夫太忠誠,導致有人傳聞細柳營只認得大將軍而不認得皇帝,結果周亞夫也被收拾了)
(陳平是司馬遷最不吝嗇說他長得漂亮的一個美男子,而且在漢高祖朝代,凡是古怪的難題這位親總是搞的定,最后在白馬之圍,高祖劉邦被匈奴包圍的情況下也是這位美男子出的奇謀搞定了匈奴,救回了劉邦,自己的兒子娶了漢景帝的大姐姐,生了漢武帝的陳皇后,金屋藏嬌的主角,長門賦的主角,武帝能最終繼位,跟他這個大姑姑的鼎力相助不無關系,后來阿嬌也被漢武帝無情拋棄)
看著這兩位說一不二的朝臣的面子,貴族們沒有亂動。并且文帝的表現異常好,歷史上能夠拿到“文”這個最高謚號的皇帝都是神臺上圣君。漢文帝能力之高確實是驚人,甚至達到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他繼位沒有多久,就三下五除二就收拾了手握重兵并且對他有恩的周勃,(陳平?太聰明收拾不了)這種政治手腕不得不說跟他媽是貴族出身有關,畢竟熟知政治典故的世家的孩子是不一樣。
但是漢文帝卻沒有收拾那幫心有異心的貴戚,導致他們漸漸坐大。皇帝一家和宗室貴族的矛盾終于在景帝朝激發了出來,引發了七國之亂。
其實景帝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他早就認識到這幫貴族的問題,他甚至明確的知道自己真正的威脅不是匈奴,而是這幫貴戚,于是有了晁錯,于是有了郅都,收拾這幫權貴才是這幫酷吏們真正的終極任務。
當年景帝的大兒子是臨江王,是最受景帝寵愛的栗姬所生,更是老太后竇太后的大孫子,不過因為他媽栗姬不會做人,景帝最終將太子的位置給了會顧全大局也極功心計的王夫人所生的劉彘,也就是后來的漢武帝。
其實臨江王也是一個可憐人,可以說一生命運隨著政治的走向搖擺,漢家制度也殘忍,王子都要去封地,媽媽留宮里,因為這樣竇太后還為了小兒子,那個為平定七國之亂建了大功的梁王 (后來也被一母同胎的哥哥景帝收拾了 呵呵)跟景帝鬧過別扭。
(梁王是竇太后一生中最寵愛的小兒子,不是因為是小兒子,是因為比起在漢家這幫沒有良心的皇家里的東西,這個小兒子特別可愛,講人情,一點兒都不像是景帝的親弟弟,說道政治手腕之厲害,心腸之硬,漢文帝和漢景帝確實做到了一個君王應有的樣子,不過不可愛啊。所以竇太后特別的寵愛這個小兒子,也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這種寵愛就過分了,甚至跟景帝說,如果景帝駕崩后,可否傳位梁王,這也是最終導致了梁王后來被景帝收拾的重要原因,但是即使如此,梁王心中有哥哥,他和周亞夫在他的封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梁與七國貴族展開了生死搏斗,最后梁王的挺住保住了景帝這一皇帝的支脈,梁王和周亞夫絕對是景帝一家的大恩人)
于是臨江王到年紀就赴封國了,結果因為侵占了祭祀的地界被告發,案子到了郅都這里,以臨江王被逼死結尾。這件案子當時震動朝野,尤其因為觸怒了竇老太后。
這個老太后當年是呂后身邊的侍女,呂后發恩將她們放出去,曾經問候竇太后想去哪里,她說我想回家,結果陰差陽錯,被錯分到漢文帝那里去了,結果文帝一眼就看上了,喜歡得不得了。
老太后生了長公主,漢景帝和梁王,沒過多久生了一場病,雙目失明,文帝繼位幫著太后找家里人,找到了,于是有了魏其侯,有了后來武帝朝兩個舅舅,魏其侯和王皇后的弟弟的爭斗。
老太后是一個重感情的人。
當時臨江王不過是一個兒子想面見父親,解釋一下認個錯,卻被拒絕了。最后是魏其侯,竇太后的大侄子,臨江王的舅舅,偷著幫著臨江王代寫書信申訴。
這可能就是這個原太子,被最寵愛的貴妃寵,被老太后寵的,被政治犧牲的孩子的臨界點了。他寫完這封書信,就自盡了。
親祖母大為暴怒。臨江王是個什么人,配不配這個下場,那個處于政治核心并引領了漢初政治走向的竇太后她懂,竇太后更懂那個連自己那個在最關鍵時刻拉他一把的親弟弟都不放過的漢景帝。
為了政治上的平穩過渡,景帝是可以犧牲任何人的,這點和雍正非常相似。
結果就是郅都被收拾了。這只蒼鷹后來在雁門作太守,厲害程度是匈奴聽到他的名字就表示不約了。
直到郅都死了,匈奴都不敢面基雁門關許久 許久 許久,后來雁門出了司馬遷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形容的李廣,李廣難封的李廣。其實郅都和李廣沒有關系,不過想說自古雁門是多么的重要和險峻,漢家都是怎么對待對自己有恩的功臣的。
我想這個故事多多少少可以看出來,當你需要的時候,你的母家的人都重要。于是后來有了外戚,外戚又靠不住了,有了宦官專權。中國歷史有時候看著也只能一聲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