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些事情,是可以看見的;更多的事情,是沒法看到的。
有時候,眼見即為實,根本不需要其他多余的想法;而有時候,眼見未必為實,哪怕窮其所能也未必能夠探明。
所以,你是因為看見而相信,還是因為相信而看見?
-2-
關于釜山世乒賽女團決賽,中國女乒上王藝迪還是王曼昱的問題,球迷們已經爭論很久了。然而大部分的爭論,存在兩個問題:
第一,從結果去推過程,因為王藝迪的三單輸了,讓中國女乒陷入絕境,因而質疑上陣選手的合理性。如果上的是王曼昱,而且輸了,那同樣會被詬病,不按規則辦事。
第二,忽略數據,想當然地伸張正義。有部分人都覺得,王曼昱被打壓了,以至于奧運選拔積分不足前三,而王藝迪則是輸了多場外戰。這些都是事實,卻不是全貌。
-3-
事實上,還有另外一種情況,無論上誰,無論輸贏,都會被說。比如,王藝迪贏了,就是打壓王曼昱;王曼昱輸了,就是對王藝迪不公。
這是典型的雙標,輸贏都各有理。或者是偏見,只需要站在最有利的角度,維護所喜歡之人的利益。
可以想象,如果最終是中國隊輸了,那輿論的壓力是不容小覷的。還好中國隊贏了,教練則是按照積分規則選擇的王藝迪。
選擇和結果,是兩個階段,既然選擇,便承受結果,無論輸贏都應該被接受。當然,前提是保證選擇的公開和公平。
-4-
網絡爭論的焦點大致總結為:王曼昱外戰能力強,但積分被壓制;王藝迪輸外戰較多,但積分有優勢,特別是亞運會單打加分。
事實是否如此呢?
前幾日爭論激烈的間隙,統計了一下王曼昱和王藝迪的比賽和積分情況,具體如下:
表中統計了自國乒頒布巴黎奧運單打選拔積分規定后,從23年5月8日起到24年2月的釜山世乒賽期間,兩位運動員的比賽情況和積分明細。
不難看出,除了混合團體世界杯那場1-2惜敗迪亞茲,王曼昱外戰依舊穩定,這也是她堅強的意志品質使然,但是她的隊內競爭力不如21年拿休斯頓世乒賽冠軍那個時候,比賽基本都是輸給幾大主力。
王藝迪起伏較大,外戰輸得比獲勝亮眼,這期間輸過的對手有早田、平野、木原,還有怪球手阿庫拉,再往前推,還輸過60歲的倪夏蓮。
關于爭議頗多的亞運會單打,王藝迪僅獲得第三名的750分,加上平昌亞錦賽團體的800分,才勉強高于王曼昱亞運會團體的1400分。即使王藝迪靠臨時排名拿到亞運會單打資格,但至少此時兩人的積分基本持平。
至于參賽的輪次,兩人相當,甚至王曼昱多參加了盧布爾雅那挑戰賽和成都混合團體世界杯,不過這兩站都沒有積分。
釜山世乒賽之前,其實拉開積分差距的是名古屋總決賽,王藝迪獲得亞軍的1000積分。其實天道并沒有那么不公,最重要的德班世乒賽和名古屋挑戰賽,王曼昱都沒有把握住。
-5-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了呢?
核心問題還是積分規則,能力和積分的問題。
其實,去年國乒巴黎奧運單打選拔積分規則出來的時候,就議論紛紛,然而再多微詞終將石沉大海,此時的風云再起,只不過是那時的效果呈現而已。
按積分選擇,有運氣成分。按實力選擇,有主觀成分。一定周期的積分,才有參考意義。
按照規定,積分由兩部分組成:世界排名單打積分+國際大賽獎勵積分。然而,積分本身卻有三大問題:
問題1:兩部分積分有重疊,只要獲得一兩次大賽冠軍,積分雙倍增加。最顯著的結果就是,獨一檔存在的孫穎莎,遙遙領先。
問題2:WTT的積分規則本身就很辣雞,前三強加分幾千,后面的幾十甚至沒有,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看那世界前50排名,高的快上萬,低的才幾百,不懂的人一看,幾百積分就能世界排名前五十,咱們開球網分數都有1600呢。
確實,WTT的積分規則還不如開球網,相對大小和勝負關系都沒有量化好。就這點而言,國乒規則不能背全部的鍋。
問題3:積分的公平性。第一,運動員參加積分賽,不能人為干預;第二,既然是奧運單打積分,團體賽也不是輪換出場,怎么能計分呢?
-6-
對于相當一部分球迷而言,中國隊上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給中國隊加油,這個初心始終不變。
釜山世乒賽已經告一段落,新的比賽也在緊鑼密鼓開展,命運最關鍵的部分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看能不能抓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