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朝圣》這本書好久之前已經買了,卻被我放在案頭一直沒有閱讀。原因就在于看到“朝圣”二字,我以為這本書是寫宗教的、擔心自己能不能看得懂、讀得透,現在閱讀完了卻發現自己完全錯了。
不過這也很正常,經過多年的學校教育,我們已經被條條框框和各種經驗限制了,我們變得唯物、科學、機械,而不能包容未知。然而,所謂的“唯物”和“科學”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正如我們常說西醫治標不治本,你可以通過生物、化學、醫學的手段解釋很多疾病,卻并不能達到根治的效果。而在廣東,本土人多以涼茶來應對上火、濕熱等這些西醫不能完全解釋和祛除的病癥。
雪漠老師說,我的朝圣,不是去看哪座建筑或是地理風貌,而純屬對一種精神的向往和敬畏。所有的朝圣,僅僅是在凈化自己的靈魂,是自己融入一團磅礴的大氣而消解了小我。
雪漠老師敬畏的,是真正的佛教智慧與佛教精神,而非佛教形式,更不是那種被歪曲了的佛教文化。而大善、利眾,就是佛教精神,也是雪漠老師倡導的光明大手印文化的精髓。
佛教不是一般人所認識的看破紅塵的消極的宗教,相反,佛教是積極的宗教。佛教雖然認為一切都是無常的,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性,要放下執著;但佛教同時提倡在無常中建立一種不會被歲月毀去的價值,這就是大善、利眾的佛教精神。雪漠老師常說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我們老祖宗所推崇的菩薩,便是看破真相后,卻依然精進地想改變世界的人。因此,我們要從佛教吸取精神的養分,而非披了宗教外衣的心靈的枷鎖。
雪漠老師說,我讀了很多書,無論哲學書、宗教書,還是文學書,只要該讀、值得讀,我都會讀。我的心沒有隔閡,沒有屏障,沒有很多想象中的那些東西。我不會盲目地排斥一切跟自己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應該學習雪漠老師,找回嬰童時期的初心,拋開對宗教以及其他文化、思想的成見,撤掉屏障,首先走進它、了解它,然后再吸取其中的光明,使之成為自己的營養。
信仰是什么?百度詞條將其解釋為: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對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我們在看西方的電視電影中會看到耶穌的影子無處不在,對于其中人物的言行經常會評價是信仰的力量,這里的信仰,我們說的自然是宗教信仰,其中多是天主教信仰。
多年的無神論教育讓我們視有神論為異端、視宗教為迷信和邪說。素不知這種固化的思維讓我們蒙蔽了雙眼,對于宗教中勸人向善的一面視而不見。德蘭修女一輩子為窮人工作,不遠萬里從歐洲來到印度的加爾各答服侍窮人,但她展現出的博愛卻讓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其實,天主教所倡導的博愛精神又何嘗不是佛教的大善與利眾?
其實,中國的古代先哲們早已提出了很多類似的思想,孔子倡導的“仁”,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墨子提出的“兼愛”,這些理念哪一個不是無我的大愛與大善。而世界上所有的偉大的宗教中也都包含有這樣的大善精神。
佛陀曾預言,現在的時代是末法時代。也有人說,這個時代是一個眾神缺席的時代,教徒們仍在頂禮膜拜,但被膜拜的神卻不見了。科技的日新月異,經濟的全球化,人們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迷失,不僅僅是中國,甚至是全世界,缺乏真正的信仰都成為這個時代最主要的問題。
人要活下去就離不開物質生活,但執著于追求物質則會令自己痛苦,你欲求的高度(其實就是貪欲),決定了你的痛苦程度。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幸福指數與他擁有的財富無關。一個人得到真正救贖的不是神佛,也不是心理醫生,而是他自己的明白。只有一個人愿意以一種正確的方法改變自己心靈時,他才能得到解脫。而信仰,可以是一種正確的解脫方法。
你可以選擇信仰佛教,可以選擇信仰天主教,當然也可以選擇不信仰宗教,但你不能不信仰一種精神,一種教人向善、利眾的精神。博愛、大善、利眾的精神是恒遠的,是善法,而佛教、天主教或者其他思想形式都只是外在的名相而已。
佛說,一切善法皆佛法。愿你信仰善法,信仰博愛、大善、利眾的精神。